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医学
一位病人有行走不稳(夜晚黑暗时加重),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跨步阔大,举足过高,踏步作响,应考虑为
一位病人有行走不稳(夜晚黑暗时加重),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跨步阔大,举足过高,踏步作响,应考虑为
admin
2016-01-27
23
问题
一位病人有行走不稳(夜晚黑暗时加重),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跨步阔大,举足过高,踏步作响,应考虑为
选项
A、小脑性共济失调
B、前庭功能障碍
C、感觉性共济失调
D、下肢痉挛性轻瘫
E、鸭步
答案
C
解析
感觉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及其传人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前庭性共济失调: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DMk777K
0
专业知识
神经内科学(308)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师)
相关试题推荐
血红蛋白尿诱发的因素包括
患者,男,20岁,有贫血、黄疸及明显脾大,如溶血性贫血确定,最可能是
男性,62岁。头晕、乏力半年,近1个月症状加重,间有低热,四肢酸痛来诊。体检:体温38℃,重度贫血貌,下肢皮肤散在出血点;颈部可扪及花生仁大小淋巴结2枚,脾肋下2cm。化验:Hb50g/L,WBC2.3×109/L,PLT45×109/L,血片中
男性,31岁。诉周期性高热3个月,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检:左颈、两侧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可触及数个黄豆和蚕豆大小淋巴结,脾肋下4cm。RBC4.0×1012/L,HGB90g/L,WBC4.6×109/L,PLT72×109/L,ESR84mm/h,骨髓涂
患者女,30岁。因乏力、牙龈出血1周,皮肤片状瘀斑,注射部位有渗血2天来诊。检测白细胞3.4×109/L,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25×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0.85,其胞浆内充满粗大、染紫
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的区别除外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表现为
垂体门脉系统损伤时,哪些激素不减少
男,30岁,夜间醒来四肢不能自主,语言、呼吸无障碍。T:36.5℃;P:112次/min,R:20/min:BP:120/70mmHg;甲状腺I度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无震颤。心、肺、腹(一);四肢腱反射未引出,肌力I级以下最可能异常的是
脑出血患者,很快呈昏迷状,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呼吸障碍,出血部位应考虑
随机试题
应用网关工作在()。
机器单采血小板需要保存的应采集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为
两孔口形状、尺寸相同,一个是自由出流,出流量为Q1;另一个是淹没出流,出流量为Q2,两者作用水头相同则Q1、Q2的关系为()。
容积恒定的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平均碰撞频率为,若气体的温度降低为原来的倍时,此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为()。
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有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丙单独做需要48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丙三人同时做,在工作期间,丙休息了整数天,甲、乙均未休息。完成这项工作也用了整数天。则丙休息了多少天?
设A,B为n阶矩阵,且r(A)+r(B)<n.证明:A,B有公共的特征向量.
Obesity(肥胖)CausesGlobalWarmingThelistofillsattributabletoobesitykeepsgrowing:Lastweek,obesepeoplewereaccuse
Researchersdisagreewhetherthe"useitorloseit"philosophyholdsforcognitiveaging,butthereisoneevidencethatkeepi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