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其实只有两句话。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

admin2022-02-15  31

问题 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其实只有两句话。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课文这样的顺序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放在后头是为了强调它,是不是?
(生点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这样就有点不通顺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一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并列的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想要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啊?(转身走上讲台)
问题:
联系该教学实录,说说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作用。

选项

答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只有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变成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从被动识记中解放出来,放声去读,大胆去想,放开去谈,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培养语感。在该教学实录中,教师的提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逐步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在此环节中,师生通过多次问答完成了“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的任务。而这一连串的问题设计,逐层深入,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感悟的潜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l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