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

admin2016-03-04  47

问题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随着全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影像语汇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说明了这样一个无奈的现实,那就是人们已经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不再喜欢阅读。据调查,中国人年均读书仅0.7本。因此,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就会变得寂寂无闻。而文学作品一旦与影视发生关系,其销量、知名度都将飙升。比如《白鹿原》《风声》《色.戒》《归来》公映后,均引起了重读和抢购原著的风潮。
一些精致的、没有改编性的文学样式,如诗歌——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还有抒情散文,只能接受读者日益减少的事实。因为传统的文学性强调的因素,如环境描写在强调速度与冲击的视觉文化氛围中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心理刻画在彰显形象与可见性的视觉文化的逼迫下,在读者不耐烦的眼光中,无奈退场。可见,只有被改编为影视剧,文学作品才有价值。
当前影视剧也存在一些缺陷,如视听语言的瞬时性和影视画面的平面化决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承载更丰富、更沉重的思想文化内涵;影视,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间的限制,从而很难在较短的叙事时间中展现深刻复杂的人性关系,而这些正是文学的长处。因此。努力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影视平庸化、浅俗化的弊端,才能体现文学的价值。
总之,以影视剧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正在冲击和改写着当下中国文学的生存现状。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全媒体时代,如不考虑影视的“可改编性”,文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选项

答案不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是否真的没有价值? 题干论证基于一系列片面的认识,得出“如不考虑影视的‘可改编性’。文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的结论。该论证存在着诸多逻辑错误,其论证缺乏严谨性和客观性。 第一,文章将文学作品的“价值”等同于被大多数人知道并阅读。还将“阅读”等同于纸本阅读,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文章认为没有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会寂寂无闻、被改编的文学作品就会大卖,不具改编性的文学样式读者日益减少,以此证明文学作品只有被改编为影视剧才有价值.这就把文学作品的“价值”等同于被大多数人知道和阅读,严重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实际上,文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文学作品是否畅销根本不可以作为其是否有“价值”的根据。再者,题干说低头族淹没于碎片化的信息,而不喜欢阅读,实际上,低头族使用手机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这里把“阅读”等同于了纸本阅读。 第二,文章中“一本文学作品不被改编成影视剧就会寂寂无闻”以及“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影视平庸化、浅俗化的弊端,才能体现文学的价值”,犯了认识绝对化的逻辑错误。首先,现实中,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没有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依然拥有众多的读者。其次。最后一段认为影视剧存在一些缺陷.而文学有助于弥补这些缺陷,只能说明文学的价值之一是改善中国影视平庸化的弊端,况且,改善影视平庸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仅靠文学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影视平庸化、浅俗化的弊端”。 第三,在对待中国人是否喜欢阅读的问题上.文章出现了明显的前后矛盾。文章先是企图通过中国人人均阅读量低说明中国人不喜欢阅读,以此来证明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必要性:接着又通过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使原作大卖,来说明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对促进文学作品销售量的重要性,但原作大卖则说明人们还是喜欢阅读的,这就造成了明显的前后矛盾。 除此之外,该论证还存在着论据不充分等逻辑错误。综上所述,上述论证缺乏充分的理由和根据,有诸多逻辑上的漏洞,严重削弱了结论的可信度,论证过程也有待商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gq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