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卷二—55,多)

admin2014-04-02  36

问题 关于共同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卷二—55,多)

选项 A、甲教唆赵某入户抢劫,但赵某接受教唆后实施拦路抢劫。甲是抢劫罪的共犯   
B、乙为吴某入户盗窃望风,但吴某入户后实施抢劫行为。乙是盗窃罪的共犯   
C、丙以为钱某要杀害他人为其提供了杀人凶器,但钱某仅欲伤害他人而使用了丙提供的凶器。丙对钱某造成的伤害结果不承担责任   
D、丁知道孙某想偷车,便将盗车钥匙给孙某,后又在孙某盗车前要回钥匙,但孙某用其他方法盗窃了轿车。丁对孙某的盗车结果不承担责任   

答案A,B,D

解析 共同犯罪并不要求二人的罪名完全一致,只要求二人的行为有重合之处就可以。二人以上在同一犯罪构成的前提下,分别具有不同的加重情节或者减轻情节的,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例如,甲教唆乙去路边抢劫,乙人户抢劫。故A项正确。   
乙具有盗窃的故意,但吴某具有抢劫的故意。实际上,抢劫行为是包容了盗窃行为的,抢劫罪是暴力加盗窃,从这一意义上看,可以认为二人在盗窃的范围之内成立共同犯罪。故B项正确。   
丙具有杀人的故意,钱某仅具有伤害的故意,二人在伤害的范围之内成立共同犯罪,故丙需要对伤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故C项错误。   
从历年司法考试中关于共同犯罪中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的试题来看,一般而言,部分共同犯罪人想中止自己的行为,如果仅仅中止了自己的行为,其他同案犯达到了犯罪既遂,一般认为,中止行为人本身也成立犯罪既遂。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中止行为人本人也是共同犯罪人,即使其中途退出,但其对共同犯罪的“加功”或日“影响力”并没有消除。共同犯罪中,单个人想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必须阻止同案犯的行为达到犯罪既遂才可以,但部分共同犯罪人如果可以切断自己的影响力的话,也可以成立犯罪中止。陈兴良教授在其主编的《刑法疑难案例评释》一书中对本题有详尽解答:(1)让每个共犯对共同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就在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引起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力。这种原因力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通过与其他共犯行为的密切配合而形成的引起危害结果产生的实在可能性;二是将各个共犯行为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共同犯罪意志对共同犯罪行为起支配作用。共犯中止的成立,就只能以其中止行为能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危害行为已经对共同犯罪行为所形成的这种原因力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中止者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根据共同犯罪形成的时间长短及行为发展的不同程度,联系每个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可知,各个共犯行为中所包含的这种原因力大小是有差别的。因而,对不同的共犯中止犯罪时所要求的消除这种原因力的程度也不可能相同,而应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对待。如果某个共犯只要?肖极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就足以消除先前行为所形成的原因力,那么其消极停止犯罪即可构成犯罪中止,无论其他共犯是否终将完成犯罪。例如,甲欲杀他人,以拳脚相加,逼其弟乙帮助望风,乙只得同意。在两人同去犯罪地点途中,乙因心中害怕,乘甲不备溜开,甲只得一人单独行动,将他人砍死。本案中,乙作为胁从犯,其犯罪意志受甲支配,虽答应提供望风帮助,但事实上并未实施望风行为。他退出共同犯罪,向甲表明他决意不再与甲一起杀人。甲也知道乙已不听从自己使唤,只有单独行动。甲主观上确定已不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客观上也是只身进行杀人,被害人的死亡与乙的行为之间已不具有因果联系。这表明乙消极地溜开,足以消除自己先前同意帮助甲杀人这一行为所形成的原因力。因此,尽管甲杀人既遂,乙也只应承担杀人中止的责任。(2)如果某个共犯仅是消极停止犯罪尚不足以消除自己先前行为所形成的原因力时,就必须要求其实施积极的行为以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完成犯罪,或有效地避免整个共同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即通过消除整个共同犯罪行为的原因力来达到消除自己先前行为中所形成的原因力。例如,破坏共同犯罪完成必备的条件,说服其他共犯停止犯罪,同其他共犯作斗争,阻止他们继续犯罪,呼喊群众,协同制服其他共犯,或向被害人或司法机关报案,防止共同犯罪完成等等。只有实施类似的积极行为,并已确实阻止共同犯罪完成的,犯罪中止才能成立。否则,即使有积极阻止的行为,但终不能阻止共同犯罪向前发展的,不能以中止犯对待。故D项正确。本题答案为A、B、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6k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