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请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为《观潮》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
请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为《观潮》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
admin
2022-08-31
110
问题
请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要求为《观潮》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奈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选项
答案
课题:观潮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罩、屹、鼎”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视频、小组讨论、反复品味文中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大家知不知道一些关于江河湖海的诗歌?(学生积极发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教师顺势引导:这位同学的文学积累真丰富,这句诗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用来赞叹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走进《观潮》,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颤、鼎”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颤”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chàn”,组词为“颤动”,还有一个读音是“zhàn”,组词为“寒颤”。“鼎”字的写法。 (二)了解内容 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第一:体会潮来前。 1.提问:潮来前是什么样的景象?哪一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要求:学生读第2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回答。 明确:潮来前江面是平静的。“横卧”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奇美。 2.图片感受:多媒体出示“横卧”姿态的相关图片,学生直观感受静态美。 3.赏析句子: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提问:将这句话中的“薄雾”改为“浓雾”可以吗?为什么? 要求:学生替换词语,联系上下文,对比感受。 明确:不可以。“薄雾”有一种雾蒙蒙的朦胧之美,符合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状态,与后文“若隐若现”相呼应,而使用“浓雾”就看不清江面的情况。 4.赏析句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1)提问:此时人们的状态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词句。 明确:“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2)提问:将这句中的“早已”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后回答。 明确:不可以。“早已”是时间的体现,表明人们对观潮的期盼,说明了他们迫不及待的心情。 (3)模拟表演:教师请学生表演“昂首东望”的状态,体会人们此刻急切的心情。 第二:感受潮来时。 赏析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1.提问:潮来时的声音如何? 要求:学生读第3自然段,并找到相关的词句。 明确: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播放音频:教师播放音频,学生体会闷雷之响。 2.提问:此时人群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词句并回答。 明确:此时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 3.提问: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请用“人声鼎沸”造句。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造句练习,学以致用。 4.提问:此时的江面是什么状态? 明确: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赏析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提问:慢慢地,江面出现了什么变化?人群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提问:此时人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要求:学生合理想象。畅所欲言。 明确:可能会跳着、叫着、挥着手,还有人可能会大喊:“噢!”“快看,潮来啦!”等等。 3.模拟表演:学生情境带入,表演人们“沸腾”的状态。 4.指导朗读:学生代表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情绪的变化。 赏析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提问:“两丈”有多高? 要求:教师播放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预习资料体验“两丈”之高。 明确:一丈是3.3米,两丈高就相当于两、三层楼那么高。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水墙”来形容浪潮? 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后回答。 明确:使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浪潮雄伟壮观的特点。 3.提问:看到这样的浪潮你有什么感觉? 要求:教师播放浪来时的视频,学生谈感受。 赏析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提问:将这个句子改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好不好?为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不好,“齐头并起”突出浪之广,“浩浩荡荡”突出浪潮的气势,以极具画面感的描写突出了浪潮浩大的声势。 2.提问:从“山崩地裂”“颤动”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读句子,想象画面,并回答。 明确:从声音之大体会到浪所带来的如灾难般的强大而又可怕的力量。 3.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大声朗读第四段,读出浪潮来时浩大的气势。 赏析三、四段: 1.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请加以概括。 要求:学生回顾三、四段,以小组为单位,再次浏览课文,梳理概括。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整体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变化顺序是:白线→横贯江面→水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2.要求:学生试着用几幅图表示江面的变化,小组内按照文章描写自由作画,并派代表展示说明,教师引导反馈。 3.提问:如果你是观潮中的一员,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要求:学生带入情境,感受画面,畅所欲言。 4.要求:学生按照大屏幕的内容填空,尝试背诵。教师多媒体展示“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学生填空并大声背诵。 第三:品味潮来后。 赏析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1.提问:这段文字哪里能体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之后回答。 明确:“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2.提问:什么叫“风号浪吼”,你是否能用该词造句? 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积累,进行句式训练。 3.指导朗读:请学生代表朗读最后一段,读出回味无穷的语气。 第四: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赞叹,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教师总结: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如图片、影像、文章等,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8qKq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小学语文题库特岗教师招聘分类
0
小学语文
特岗教师招聘
相关试题推荐
假如你是李涵,收到朋友张斌的来信,询问超级月亮的事情。请你就以下内容给你的朋友张斌写一封回信,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些天文爱好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观测到3月份的月亮比平时要大一些,人们称它为超级月亮。有人传言说超级月亮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
某市最近出台一项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考试规定,每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一年之内最多有4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一旦某次考试通过,便可录取,不再参加以后的考试,否则就一直考到第4次为止,如果小张决定参加招聘考试,假设他从第一次到第四次参加考试通过的概率依次为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满足csinA=acosC,求角C的大小;
______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
烟花三月下扬州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
随机试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虚劳的病因病机()(1997年第72题)
症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法为
A.外斐试验B.肥达试验C.冷凝集试验D.Ascoli试验E.抗链“O”试验辅助诊断伤寒的是
2010年1月22日,赛格公司根据与深圳市联京工贸有限公司和无锡市北塘恒昌车辆贸易总公司(以下简称恒昌公司)签订的代理进口摩托车发动机协议对外开立了信用证。为此,恒昌公司按照约定签发了金额分别为650万元和850万元的承兑汇票。该汇票到期日分别为同年11月
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应持( )申请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某企业从某银行借入一笔贷款后,到期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这种情形属于该银行的()。
某小区内业主共有的道路被物业公司划出停车位对外出租,其收益应该归______所有。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以下关于FTP和TFTP描述中,正确的是(39)。
Thefirstthinganemployerneedstodoisfindouthowtomakehisemployeescareaboutthecompany’svision.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