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人工智能(AI)教学,更延伸到考试、选课、管理、评价、学生生涯规划……在北京,人大附中正在进行一场人工智能“革命”,用大数据重新“发现”每一个学生。 日前,这所学校的老师和人工智能专家坐在一起,在400多位业界同行面

admin2017-11-28  31

问题 给定资料
1.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人工智能(AI)教学,更延伸到考试、选课、管理、评价、学生生涯规划……在北京,人大附中正在进行一场人工智能“革命”,用大数据重新“发现”每一个学生。
    日前,这所学校的老师和人工智能专家坐在一起,在400多位业界同行面前展示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潜能。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说:“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 l万所,在校生2.6亿,教师1500多万。2013年,中国就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传统课堂一直伴随着颇多顾虑:人们不相信机器能“教会”孩子真正的智慧。但也有不少人坚信,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教育行业变革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教育机器人相关研究人士指出,教育机器人既可以作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成为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伴侣。
    2017年4月,人大附中和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场合作旨在产生一种强效的“化学反应”:尽快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教育行业知识结构化、课堂内容数字化,打造“智慧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尽快“输血”给农村、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科大讯飞轮值总裁、人工智能专家吴晓如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将会让人与人之间更平等,而不是相反。“教育资源不均的本质是优秀教师资源的不均衡,而教育大数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在云南保山和顺中心小学,英语教师李成芳在课前将教学内容输入智能教具系统,系统就会自动合成标准的发音。课堂上,她拿出一只小象玩偶,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小象“开口”说起了流利的英语,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李成芳发现,孩子们英语的语音、语调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敢开口对话了,对英语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017年是“新高考元年”。北京以2020年“3+3”模式的新高考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中的教和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将“自主选课”,以往的班级制变成了“走班制”;教师要更重视个性教育,重在挖掘有不同特长和潜力的学生。科大讯飞知学总经理丁鹏认为,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一对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了。他举例说,新课改方案下,一个学生有多达20种学科组合的可能,一个老师是不可能了解来自不同班级的这么多学生的。“如果有人工智能,可以让机器负责前期学生数据的收集,教师只需动脑思考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就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丁鹏说。
    对于未来的学生来说,隐形的人工智能“老师”可能会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定制化的练习题;批阅学生的试卷;纠正学生发音、拼读的错误;给出“查漏补缺”的知识图谱……“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必须架构在教育的主流场景中。”吴晓如说,这场人工智能引领的教和学的“双重革命”,将带来未来教育行业的“大变局”。
    程女士7岁的儿子作为某教育机器人研发公司开业的第一批学员,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编程、搭机器人,学会了很多物理原理和搭建技巧,“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也集中了注意力,基本不再看动画片”。
    在业界看来,机器人教育是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包含机械、电子、软件、传感器等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教育资源重新洗牌,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黑马。”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体制改革,2011年宣布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而眼下,包括“新高考”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未来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这一巨大的教育新需求吸引着海内外资本、技术跨界教育行业。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好未来、新东方等众多科技、教育公司纷纷人局。
2.2017年7月28日,在杭州2017“法律+科技”领军者国际峰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规划处处长F表示,中国法院一直在努力地把人工智能引入办案系统,并介绍了已经试运行两个月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工程”,“如果一名警察破获了一个案件,想把嫌疑人逮捕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有三份关键证据缺失,另外两份证据有瑕疵。在检察官要起诉时,系统会提示他类似的有80%的案件是不起诉的”。消息有些令人意外,谁能想到人工智能如此贴近现实。机器人法官是不是真的已经走到门口了?
    法律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是人工智能进军法律审判领域的直接动因。
    2015年5月实行立案登记制后,国内法院案件数量一直呈递增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2017年7月19日在《人民法院报》撰文介绍:“2016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案1002.9万件,同比2015年上升18.94%。截至2017年6月20日,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已经突破1428.7万件,又比去年同期高出12.84%。”可见,如今案件数量增长之迅猛。
    办案落到人均会怎么样呢?相对应的,法官员额制刚刚在全国完成,全国近20万名法官被缩减至12万余名。
    也就是说,以2017年上半年1400万收案数和法官数12万计算,半年人均需结案数大约为116件。
    这个状态是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法官的常态,“案多人少”矛盾非常突出。所以信息化,乃至人工智能,就是司法迫切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
    2016年12月1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睿法官”系统正式上线。
    “睿法官”能对一审判决书、上诉状等材料先期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案件定罪量刑的相关要素及当事人上诉的理由。如:被害人受伤的部位为面部,受伤程度为重伤,当事人上诉理由为正当防卫,认为被害人受伤程度未达到重伤等。
    在庭前准备阶段,“睿法官”会自动梳理出待审事实,生成庭审提纲,并推送到庭审系统中。庭审结束后,“睿法官”会对案情要素进行进一步提取,根据法官进一步认定的内容,向其推送更为精准的相似案例、裁判尺度、法律法规等服务,最终帮助法官完成裁判文书撰写。
    人们认为这些系统可以将经验判断为主转变为数据参照印证,能有效推进同案同判,统一法律裁判尺度,提升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这些系统正符合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设想:“现代的法官是自动售货机,投进去的是诉状和诉讼费,吐出来的是判决和从法典上抄下来的理由。”
    这就是韦伯的形式理性思想,形式理性在司法裁判中体现为“三段论”的要求,法律根据作为大前提,从生活事实中分离出的法律事实作为小前提,针对法律事实,法官寻找法律根据,继而作出法律决定。这个过程太适合人工智能了,法官的自由心证,也是算法。
    不通人情世故,拒绝偏见,拒绝个性,看起来完美。机器人法官,呼之欲出。
    不过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法官没有那么好做。比如,为了弥补法律的滞后性和刻板性,法律必须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在于“确保判决符合生活智慧”。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管你承认与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胞所共有的偏见对人们决定是否遵守规则所起的作用都远远大于三段论。”
    所以,和人一样,只懂法律的人不是好法官,只有法律知识的AI也不是真正的法律AI。这就涉及一个技术问题,谁能占有那么多领域的大数据?年纪轻轻的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突破瓶颈?
    这其实正是人工智能的本质要求.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就是要来处理那些“规则不清晰,逻辑不严谨.需要经验积累”的问题。
    今天人们已经知道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完全的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改正,来迭代进步。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大数据限制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料,学习就难以为继。而迁移学习(Transfer Leaming)就能让人工智能得以摆脱对大数据的依赖,触类旁通,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别的领域。就像学好了英语的人,也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本身,提升汉语水平。所以,在人工智能面前,经验和阅历恐怕也将很快不是障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进入法律领域只是时间问题,其对原有观念的冲击将是天翻地覆式的。今天人工智能做到的还只是为人类法官配备一个智能助理,机器人要真正作为法官出现,问题还很多。
    比如,人类法官有资格授予的程序和标准,机器人法官的资格该怎么判断和授予呢?人类法官的工作有不同审级的人来监督。谁来监督算法?出了问题责任该如何承担。
    正如F所言,首先需要一部互联网时代的诉讼法。这部诉讼法令人浮想联翩,相信它的产生一定会伴随剧烈的思想碰撞。这意味着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旧有的法律体系、生活状态的重建。
3.AI——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创意维纳斯,科学家担忧的潘多拉魔盒。
    未来,AI究竟会“黑化”、站在人类的对立面,还是被“训化”、成为乖巧的“服务员”?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的会场,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各界专家展开了激烈探讨。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可以使用电脑、编辑程序。在这种普及程度下,我们应该让每个人学习技术、了解技术,让技术造福大众。”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联席主席、印孚瑟斯首席执行官史维学.萨卡说。
    在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王智国看来,人工智能有助于传播创新。“人工智能可以使人们专注于创造性工作。从产业层面看,这就是产业升级。”
    作为一项正在崛起的全新生产要素,专家预测,AI有潜力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埃森哲公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显示,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和开拓新的价值和增长源,AI有潜力将2035年的中国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从6.3%提速至7.9%。
    “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庄泉娘表示,AI有潜力提振中国当前放缓的经济增长,各利益相关方应在智力、技术、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方面做好准备,迎接AI引领未来的时代。
    “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也应保持高度警惕。”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应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相关技术。“我们要优先考虑信任和透明度,而非商业模式、投资目标和绩效提升方法,这样才能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使其正确地为我们所用。”
    不过,至少在当下这个时间点,AI还是乖巧而安全的。“目前,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嵇晓华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强AI,“但一旦出现就绝对会‘黑化’,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霍金等科学家曾郑重警示人类,人工智能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有益的智能技术,但在未来,这种技术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终结。霍金认为,人类正面临来自智能技术的威胁,随着技术体自身开始学会自我思考,拥有超级大脑的机器将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学会适应环境,人类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2017夏季达沃斯分论坛“转型中的世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上,主持人对观众做了随机现场调查:“你觉得对AI的管理要严,还是松?”即使几位业内“大咖”已经讲述了人工智能潜在的危险与不确定性,在场大部分观众仍举手选择后者——别把AI管得那么紧。
    “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作用和负向作用,无论人工智能在某一领域比人强多少,它依然是人的智慧产生的,就像计算机的病毒,无论发生多少变化,依然有可以控制的办法。”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
    “螳臂当车只会适得其反。以一种警醒的态度来拥抱新科技则有效得多。”凯文.凯利在他的书中这样说。
    无论如何,在这个时代大潮中,AI技术的发展已不可逆转。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不确定性。这句写在达沃斯机器人制造空间墙上的话,引发更多的深思。
4.你最近逛手机应用商店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商店里多了一些带着“人工智能”标签的App?然后你就想下载它,看看这个搭载着当下最火黑科技的App到底有多牛。但你用了之后却发现——并没有什么作用。
    没错,那些App供应商骗了你,他们的App很可能根本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近日,全球最大的IT行业分析和咨询服务企业Gartner对外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某些软件公司正在利用当前人工智能热潮,夸大人工智能在其产品中的作用范围和能力,人为进行炒作。
    GaItner公司在此前发布的2016年“新兴技术炒作周期图”同样是该现象的有力证据之一。
    周期图显示,机器学习、认知专家顾问、软件定义安全、自动驾驶汽车、区块链等概念正处于炒作顶峰。而早些年大火的VR(虚拟现实)正处于复苏期,AR(增强现实)则将走向期望值的最低谷。
    Gartner公司把这些软件公司在他们的产品中夸大人工智能作用的现象叫做“AI washing”。它就像以前,包括现在都经常在各种各样的产品或者案例中看得到的“漂绿(Green washing)”现象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是某些企业为了改善自己产品的形象,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的一种虚假营销手段。
    调查称,有超过1000家厂商对外宣传他们的产品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许多厂商都仅仅是“不加区分地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人工智能的标签”。这种类似的现象多如牛毛。
    G叭ner的研究副总裁吉姆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随着在炒作周期曲线图中人工智能的崛起.许多软件提供商都想将自己的产品宣传押在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投资热中,以此来获得投资者的关注。人工智能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可能性,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供应商都专注于简单地构建和营销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而不是首先分析出客户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潜在用途和业务价值。”
    但就目前而言,那些软件公司对于人工智能的说法大多属于炒作。许多软件公司所称的人工智能只是自动化,而不是真正的智能。这种对人工智能的广泛炒作已经对科技投资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因为它损害了人们对科技的信任和信仰。
    吉姆黑尔向软件供应商建议说,“在你的销售和营销手段中,要明智地使用‘AI’这个词。要弄清楚你的人工智能产品的优势,以及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如深度学习,正在获得大量的关注。而且一些公司目前正在寻求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提高决策效率和业务流程自动化。但是这也混淆了大众对其他更直接、更可靠的技术方法的关注。
    商业和舆论热捧某项新技术,短期内或许能激发人们的热情,但长期来看也可能埋下失望的种子。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热潮,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缺乏技术和产业的实质性支持,只有资本、舆论的吆喝,很可能会触发新一轮泡沫。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有待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科技界和产业界有必要携手共进,沉下心来研究攻关。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工作,可能短期内难以转化为产业价值,但一旦突破,就将赢得市场主动权。反之,如果仅仅在应用或技术层面上做简单改进,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难以摆脱追赶的角色。
    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突破需要长时间的沉淀,非一朝一夕之功。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要有热情,也要有理性。只有沉下心来,在深度学习、交互体验等技术研发上多做功课,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才能赢得人工智能的未来。
5.人工智能对人们工作、生活的直接影响到底有多大?它具备人的部分能力,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会不会和人类抢“饭碗”,甚至对我们产生威胁?
    近年来,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发展都在逐渐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多,并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超越了人类。
    比如,2015年9月,腾讯财经推出了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它能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就能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还有,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已经开发出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原来律师和信贷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该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且错误率大大降低。
    不过,一些专家认为,当前的计算机架构和编程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劣势,使得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与人脑情感、意志、心态、情绪、经验等方面的自然交互。本质上,人工智能仅仅是物质世界范畴的概念,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
    科学家们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新型工具,它有助于人类更快做出突破,提高我们应对那些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工具来帮助处理复杂问题,预测未知,支持我们实现以往不可能的目标。”中国自动化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Y说。
    专家们表示,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若放眼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同样如此,它的确会对人类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更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找到有效处理规则的问题。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不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J表示,不必因此担心它会彻底取代人类。“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它不仅仅是让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作答要求

人工智能不应人为炒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写一封面向软件开发商的公开信。
要求:
(1)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2)条理清晰,不考虑格式;
(3)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部分软件开发商不加区分地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人工智能的标签,进行人为炒作,对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坚决制止。 人工智能炒作行为夸大了人工智能在产品中的作用和范围,其实质是某些企业为了改善自己的产品的形象,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的虚假营销。这种炒作短时间内或许能够激发大众和投资者对产品的关注,但长期来看,由于缺乏技术和产业的实质性支持,很难赢得市场主动权。此外,人工智能炒作还会对科技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人们对科技的信任和信仰,混淆大众对其他更直接、更可靠的技术方法的专注。 因此,炒作人工智能注定不会久远。各软件开发商要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在应用和技术层面改进的同时,做好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工作,在深度学习、交互体验等技术研发上多做功课,最终赢得人工智能美好的未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h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