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

admin2019-07-08  28

问题 阅读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的。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感受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作品中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
  材料: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日:“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问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选项

答案 优点:①材料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原则。例如,教师在讲解“序”这一文体时,没有直接去介绍“序”的文体特征,而是让学生结合旧知及个人感悟来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通过“想听一听”学生不喜欢本篇课文的“其他原因”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读不懂、典故过多、生字词太多等问题,进而总结出序的文体特征。②材料中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利用投影展示相关评注,让学生借助直观的评注文字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寻找思考问题的角度,更深切地体会文章内容。 不足: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多元化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例如,学生完成朗读后,教师可灵活组织学生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或由教师明确指出其朗读优点或缺点,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读得“好”或者“很好”,应说出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何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A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