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是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好方式。它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人类统

admin2018-06-14  17

问题 给定资料
    1.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是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好方式。它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人类统筹兼顾食品安全与资源、生态、环境约束的明智选择。
    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
    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力求实现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农业的现实模式。因而,发展生态农业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找到了出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可行途径。
    生态农业着重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突出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高效性、协调性、综合性的有机统一,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资源、生态彼此之间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将占农业生产面积的35%。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甘肃、青海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几轮大规模开发。在“靠山吃山、有水快流”的观念作用下,长期无度索取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深刻教训必须认真吸取。
    想法决定做法,理念指导行动。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刻不容缓。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一个共性问题是发展理念不对头,忽视乃至无视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这种思想和做法,不仅危害当地可持续发展,更会祸及子孙后代。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迈向永续发展之路。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不履职不尽责,就要被问责追责。不久前,中央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把这些任务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明确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把正确导向立起来,压实责任、激发动力,形成守土有责、履职尽责的强大执行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好的课题。“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在祁连山等欠发达地区,生态问题往往与贫困伴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是必然抉择、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从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绿色产业、绿色产品发展的轨道上来,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文化业拓展延伸为突破口,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3.(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京北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沽源县生产的蔬菜和马铃薯因品质高、耐储运,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以此为基础,近年来,沽源县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园区建设、培强配套产业、打造本土品牌,促进了蔬菜和马铃薯种植业健康发展。去年,该县蔬菜和马铃薯种植年产值突破15亿元。
    (小标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沽源县着力打造标准化、科学化农业园区,先后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种薯繁育示范区、机械化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区四大园区,对马铃薯种薯种植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该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年产鲜薯80万吨,单产稳步达到每亩2吨以上,商品薯销售收入达8.46亿元。
    (小标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沽源县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11.5万亩生产基地通过省环评认定,蔬菜标准园区达到15个。为促进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该县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经营模式,由分散经营向“合作社+基地+农户”转变。目前,全县农产品品牌化包装率超过25%,“金莲川”“翡翠绿”“三河源”等多个本土品牌享誉国内外。全县常年外销蔬菜60万吨,年均产值6亿元以上。
    (小标题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沽源在生产、运输、销售方面发力,不断完善配套,促进蔬菜和马铃薯种植业健康发展。在传统种植基础上,发展微型薯和种薯繁育,在全县形成了集脱毒育苗、原种培育、商品薯加工储藏等为一体的完整产销链条。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双井子蔬菜供应基地、河东农餐对接生产基地,与北京物美、京客隆、华联超市和新发地批发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13个集物流配送、冷藏保鲜、信息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专业市场和2000多座100吨以上的马铃薯储藏窖、96座恒温储藏库,日冷藏能力达到1.6万吨。
    4.“池中养鱼供垂钓,塘边植树果飘香;林下种草养鸡鹅,猪粪喂鱼又肥田;立体种养搞观光,洼田改造采摘园;产业融合栽果树,沼气点亮创业路。”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正阳县油坊店乡贺寨村科技示范户贺新德利用荒洼地建起的集生态种养、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田间培训、娱乐体验、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桃花源式"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
    2007年,揣着从县城开饭馆攒来的积蓄,贺新德看上了老家贺寨村一块2.67公顷的荒地,发展林下经济,开始了他“生态果园”之梦。他找来挖土机挖出占地0.87公顷的两口鱼塘,又去河南省林科院及新郑市等地的科研单位、种植基地和园艺市场,进行考察调研,还报名参加了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林果栽培技术培训班。
    为了有效综合利用资源,他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采用“猪一鱼一果”、“林一草一鱼一菜”等多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他利用林地种植了0.33公顷苜蓿草,在林下养殖土鸡和白莲鹅,在池塘边修建了83间猪舍,建起了养猪场,养了830头长白瘦肉型生猪,并在猪场修造了一座沼气池,生猪排出的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中,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做饭,供生态园照明。他还利用沼渣、菜叶和牧草喂鹅、鱼、猪,用沼液喷施果树和蔬菜,利用果树叶和畜禽产生的有机肥肥田改良土壤,通过农、牧、林、渔四业循环利用,既发展了生态农业,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行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夏天,他将一盏盏频振式绿色杀虫灯高悬树梢,一只只粉虱、夜蛾等害虫争先恐后扑向光明,旋即被静电网触杀,坠入灯架下的集中收纳袋中。贺新德说,在虫害发生高峰期,一盏杀虫灯一晚上可灭虫1公斤,基本满足林园的土鸡对昆虫的需求,还能减少果品被农药污染。循环种养每年可为他节约种养成本达万余元,四业综合收入达30多万元,年纯收入达10万元。
    由于他采用的是标准化无公害种养技术,他的果品、白莲藕、特色菜、生猪、土鸡、大白鹅和鱼都成了无公害绿色生态食品,消费者慕名进园现摘现尝现买,他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了“田间超市”和“科技超市”,也成为现代版“桃花源”。据介绍,该园自创建10年来,农、林、牧、渔综合收入已达1 00万元以上。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贺新德已把生态果园打造成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金字招牌”,被命名为全县新型职业农民的“田间学校”和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如今,贺新德以生态果园为依托,成立了正阳县鑫源循环农业研究中心,采用“生态农业+基地+农户”形式,带领青年农民走上了循环农业、绿色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2012年他被村民选举为县人大代表,成为现代生态农业的代言人。
    5.随着国家和省、市政府加大了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养殖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鸡西市确立了通过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集成、应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畜牧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畜牧产业的快速升级的发展理念。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打造绿色生态畜牧业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农业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板结,土质越来越不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蔬菜、粮食等作物产生药害,对人体健康不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食品安全十分关注,科学使用粪肥改良土壤势在必行。
控制主要污染元素的产生,依据环境营养学和生态营养学原理,在饲料中添加有效的除臭剂、活菌制剂或采用机械设备处理等措施,以减少有害气体和氮、磷、铜、锌等畜禽排泄物主要污染元素的产生。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把畜禽粪尿放入池内厌氧发酵,通过发酵产生沼气,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污染治理技术,为养殖企业提供炊事、取暖、用电等能源。同时,利用沼渣、沼液为农作物提供优质、高效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
    在畜禽饲料和发酵床垫料中分别按千分之一的比例添加森七复合酵素,畜禽粪便在发酵床上发酵,减少了畜禽粪便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同时,畜禽粪便在发酵床分解发酵后还田,提高农产品产量10%以上,促进节能增效。既节约冲洗圈舍用水,又有效控制畜禽粪便污染。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贮粪池和贮尿池,干清粪运到贮粪池,尿水统一收集到贮尿池,粪经过有氧发酵,减少了粪中的含水量,增加了肥力,还田农业,改良了土壤,变废为宝,提高土壤肥力。
    6.格尔木市现有草原总面积69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8%,其中可利用面积4130万亩。近年来,格尔木市坚持生态优先与推动发展相结合,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以培育发展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为目标,相继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个,鼓励群众积极参股人社,实现规模发展。争取资金1429万元,实施了相关基础设施项目,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合作社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全市生态畜牧业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去年,格尔木市重点围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和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机制,启动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
    高度重视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探索试点创新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成立格尔木市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相继出台《格尔木市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市政府与城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合力推进地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
对全市2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评估、对试点工作进行排序。在统计合作社生产要素、核查合作社入股要素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乌图美仁乡那陵格勒和郭勒木德镇阿拉尔2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作为试点,以点带面,全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的升级版,为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创造条件、积累经验。
    组织相关单位深入牧区、走进群众,通过解读政策、答疑解惑等方式,大力宣传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思想主动和行动自觉。多方联动、合力化解,着力破除试验区建设的瓶颈问题和发展障碍。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草场基础、牲畜基础、股份构成、经营收入等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已全面结束,入股入社、牲畜组群、划区轮牧、载畜量核定以及要素重组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两个试点合作社新一轮入股股份达到22485股,总股金达到1147万元,入股牲畜15440头(只)。
    为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安排2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合作社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促进合作社建设,阿拉尔合作社建成规模养殖场1个,那陵格勒合作社建成年处理牲畜2000头(只)的加工基地1个。新建围栏10万亩、移动式羊圈25个,阿拉尔合作社建设畜棚4个等工作已经启动。依托政府推介平台,组织合作社参加北京和杭州等地的“格尔木特色农产品及旅游推介会”,以“格尔木蒙古羊”为主导,着力打响优秀地理标志产品,不断扩大品牌优势,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发展效益。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2017年6月22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我国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门法律。
    “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土壤一旦污染,将是‘天长地久’。”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的这段话包含一个道理:对土壤污染,最急迫的任务就是预防和控制新的污染产生。
    大面积的土壤修复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和投入远大于空气和水。土壤污染防治要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
    最紧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于现在尚未被污染的“好土”,国家将实行优先保护,使这些未受污染的土壤能够保持良好状况。如草案规定,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禁止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或者改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包括: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正是基于土壤污染的特点和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此次提请审议的草案单设“预防和保护”一章,对重点监管类的企业、矿产资源开发、生活垃圾和固废处置、农业面源污染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做出了相应规定。
    如在跟我们的食品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田土壤污染方面,草案提出禁止在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清淤底泥、尾矿(渣)等;禁止在农用地施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
    “土壤污染以后,真正去治理修复是非常难的,投入的成本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污染预防可能只要花一块钱,风险管控可能要花十块钱,在末端去治理的时候要花一百块钱。”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说,坚持预防为主,最重要的就是实行风险管控。
    邱启文说,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是管控风险,要关注怎么切断暴露途径。他打比方说,切断暴露途径的道理和大家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损害是一样的,即一旦阻断隔绝暴露途径,人接触不到污染土壤,风险也就防控住了。
    草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分别做出了规定。
    如对安全利用类耕地的风险管控措施包括进行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而对于污染更为严重的严格管控类农用地,要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列入禁止生产区的农用地要采取轮作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等措施。
    眼下,城市里面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一些地方正在把原有的工矿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但这些土地是否安全,能不能开发利用?
邱启文说,对于建设用地来说,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阻断措施,切断土壤污染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对建设用地,草案规定,列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污染地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
    预防、管控,都是为了治病于未萌。而受污染的土壤,就像已经生病的人。但病人并不是完全“没救”了,还可以通过修复降低风险或危害,恢复成健康、可利用的土地。只是这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谁负责给“生病”的土壤治病?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有哪些安排?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
    邱启文说,在土壤污染整治方面,并不主张盲目地“大治理、大修复”,而是重点针对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有序开展治理和修复。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土壤治理修复的经验和教训。
    在这一原则下,草案提出,不论是农用地还是建设用地,确实需要修复的,要由土壤污染责任人负责修复。农用地的土壤修复,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承担修复责任的,由地方人民政府代为修复,但由此产生的费用,是有权向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追偿的。
    对建设用地的土壤修复,草案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如要委托环境监理机构进行环境监理、完工后要另行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效果评估等。
    草案专门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治经济措施,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土壤污染状况普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以及对涉及土壤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支出等。国家将设立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作答要求
阅读“给定资料3”,在横线处填入这则资料的标题和三个部分的小标题。
要求:(1)准确、精练;
(2)标题和三个小标题须分条写,小标题要标注序号;
(3)每条不超过15字。

选项

答案河北沽源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①强园区提品质 ②转模式创品牌 ③做配套促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U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