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课写一篇教学设计。

admin2016-08-31  28

问题 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课写一篇教学设计。

选项

答案《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 (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 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 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 学生阅读教材。承转过渡。 2.断块山 多媒体投影: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承转过渡。 除了断块山,还有哪种原因形成的山? 3.火山 多媒体投影:火山的喷发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应该掌握火山的形成、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方面的知识。 设问:如何评价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讨论。 教师总结: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火山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多媒体投影:本课练习。 具体练习(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ED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