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admin2011-08-13  65

问题 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选项

答案背景与过程: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 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并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 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新生命派、改组派、胡 适派的观点;(2)社会史争论的主要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秦汉后的中国社会性质。 后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食货学派的 产生。

解析 本题大致上可以归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第十章“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的“民国时 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以及“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的内容。但一般考生都反映太难。出题者对此也有所顾及,特地说明:“本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与论述能力。凡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20世纪20~30年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引起各 派政治力量和社会贤达的关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对此尤为关注。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等进行争论,不仅具有理论(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讨论的中心议题: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共有三个子题目:①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②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③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这场争论进行了3次,历史上简称“三次论战”。
   在争论中,意见最激烈的有马克思主义派、新生命派、改组派、胡适派等等。  
   这场论战围绕中国社会性质这个中心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者从各方面论 证和说明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认为马列主义完全适用于中国。“三次论战”对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论断逐渐成为定论。
   因为本题要求“论述”,所以答题要求由三部分构成:①论战的背景;②论战的主要内容(论 战的主要主题、列举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③论战的后果。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附带指出的是,答案要点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最好改成“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使之包涵量更大。此外,所谓“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的说法是不规范的,应改成“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制社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wF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