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二: 课文摘录:
admin
2020-09-25
24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研读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东晋的兴亡历程和南朝的政治概况,指出由于北方的战乱,大批民众迁移到江南地区。接下来,教师以设问的形式引出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设计意图】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采取复习旧知识和设问的形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一)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组从《史记》中摘录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阅读完这组材料后,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秦汉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教师:那么,江南地区要想得到开发,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的材料展开讨论,找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 (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将事先准备的相关材料分发到学生手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相关表现加以记录。) 教师:讨论结束了,请各小组代表说一说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的具体内容。 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简短点评。 教师:通过上述发言,我们可以将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第二,江南地区较为稳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第三,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第四,江南地区的统治者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第五,南北方劳动人民付出的努力。 (三)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 教师:在上述有利条件的支持下,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尝试总结一下其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后。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 (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农具得到改进,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实现精耕细作;谷物产量得到很大提高;种桑养蚕、培植果术、种植药材,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炼、造船、制盐等行业获得显著发展。 (3)商业:地区间的商业交流频繁,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教师:江南地区得到有效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设计意图】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能够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合理地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导,提升小组讨论活动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东晋政权的兴亡历程和南朝政治的主要特点,知道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具体表现。那么,江南地区在后面的历史时期里会继续发展吗?江南地区的发展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变动有何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了解。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简单回顾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试题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结合所学内容,独立完成练习试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解答练习试题的形式,可以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找出学生掌握薄弱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WOx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材料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内容如下: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案例:某老师在进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时,希望通过对实验原理、电路连接以及数据处理的讨论,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下面是该老师教学过程的3个环节:环节1:讲述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在不翻阅教科书的情况下,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电路图,引导学生讨
许多版本的初中物理教科书中,与“声音”相关章节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天坛回音壁的内容(见图7)。简要说明物理教学中运用该资源的意义。
案例:某教师通过摩擦起电、验电器等实验,使学生对电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与电有关的现象。比如,灯泡发光、静电现象等。有谁知道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茫然,无人应答。教师:其实在各种复杂的与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国”的“疆电外送”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2013年4月16日,“西电东输”重要项目——哈密南一郑州e800千伏特高压输电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读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读中国人口变化情况表,依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发生最显著的改变是从()。
读下面两区域图,回答问题。图中M是世界著名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①欧亚大陆桥西端②扼北海航线要冲③位于莱茵河人海口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将变为现实。回答问题。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刘歆编纂的()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随机试题
儿童出现味觉敏感性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毛发干枯易脱落等临床表现。最有可能是机体缺乏()。
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或较薄的沥青面层,碎石撒布到路面前的温度应不低于()℃。
非法印制、转借、倒卖、变造或者伪造完税凭证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超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就是采用这种税率。()
下列学习策略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京剧:芭蕾
犯罪嫌疑人甲从看守所脱逃。8小时后,甲在一个小面馆被警察抓获。甲的犯罪行为处于何种犯罪形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英文简写是()。
Individual-to-groupcommunicationincludes______.Publicityisusedtoattract______.
AftertheviolentearthquakethatshookLosAngelesin1994,earthquakescientistshadgoodnewstoreport:thedamageanddeath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