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猫》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

admin2022-02-15  33

问题 阅读课文《猫》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接下来,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质疑)
生1:小猫为什么总是凝望鸟笼?
生答:也许它觉得芙蓉鸟很漂亮、很幸福,而自己却很不幸,所以很羡慕芙蓉鸟。也有可能是它喜欢芙蓉鸟。
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生答:因为“小猫经常凝望鸟笼,鸟死后,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生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生答:因为第三只猫是被“我”误伤之后死的,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所以我更难过。
生4:课本第70页第一段中的“忧郁”与第72页中的“忧郁”有什么不同?
生答:第一个“忧郁”的意思是“担心”,第二个“忧郁”指的是第三只猫的性格特点。
生5:假如养前两只猫时也养了鸟,乌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生答:如果是前两只小猫咬死了芙蓉鸟,“我”不会怪罪它们,更不会用棒打它们。因为“我”喜欢这两只小猫。
师:为什么“我”不会棒打前两只猫呢?就因为“我”喜欢它们。(一边讲一边板书)为什么“我”会冤枉第三只猫呢?
生(齐答):不喜欢它,它不受欢迎。(师板书)
师:所以“我”妄下断语、棒打冤死了第三只猫。(师板书)仅仅是因为它不受欢迎就被冤枉而死,多可怜的一只猫呀!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答):有。
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有一天,你的一支笔或一本书不见了,左找右找都找不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就猜测可能是哪一位同学给拿走了。你又会想到谁呢?
生(齐答):最不喜欢的同学。
师:于是你身边这位不受欢迎或学习最差的同学就成了被你冤枉的对象了,也许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妄下断语。同学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这篇文章,一定有了很多的想法,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能不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1:处理事情时一定要弄清事实,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生2: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以免被别人冤枉。
生3:一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
生4:一个人的同情心应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像“我”那样。
(教师布置作业,课程完成)问题:
请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过程,找出自己不认同的教学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选项

答案①分析:教学收束环节设计得过于仓促。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环节,具有诊断、激励、调控等功能。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而材料中,教师在学生思考发言后,并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总结,而是仅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结束课程教学。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引导学生在总结、思考中获得知识、情感的提升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②改进建议: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态度加以肯定,之后再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如“同学们思考非常积极,回答得也很细致、很全面,不仅从‘我’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也从‘猫’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其实,同学们从作品中得到的这些感悟就是作品的主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作品,就会获得对作品主题不同的理解。吸取‘我’的教训,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而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为免遭厄运,我们也要进行自我完善。这就体现了一篇作品主题的多样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e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