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先高声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哪能容得下那么多人呢?”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某某同学,你总

admin2018-01-22  30

问题 (2012)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讲余光中的《乡愁》,先高声朗诵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哪能容得下那么多人呢?”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某某同学,你总喜欢这样钻牛角尖,学习成绩怎么好得了呀?”学生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如果你认为不妥当,请为他设计处理办法或策略。
案例二:某农村学校所在地盛产水果,当地老百姓经常向学校反映,说学生在上学的途中有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愿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盗水果的反映。
请结合案例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选项

答案案例一: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首先,案例中的学生有疑问,有自己的想法,但教师的回答却没有尊重学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可以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同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如:“这枚小小的邮票,容下了哪些人?”“为什么一枚小小的邮票,能容下这么多人呢?”“邮票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这样写体现了什么样的心情?”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自己体验、自己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而是对学生的疑问一味地进行批评和打压。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疑问作为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与预设的有机统一。 再次,这位教师的做法也没有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真正结合教材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案例二:本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的内容包括: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体现的德育原则有: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疏导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先组织“向当地的老百姓要水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之后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得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地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体现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不是对学生采取武断措施强制要求他们不偷窃水果,而是通过活动疏导学生,因势利导,活动结束做出简要评价和改进建议,启发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出正确的认识。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成长。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盼教育,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转变到组织活动来达到实施德育的效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愿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这种举措正体现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 (2)德育方法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主要运用了锻炼法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3)本案例中德育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如下德育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向当地的老百姓要水果”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中,最后“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活动过后,偷窃水果的行为也鲜有发生。 ③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德育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要到水果或没有要到水果的成功或失败原因.真心表示以后将会改正偷窃水果的行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gVq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