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该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

admin2021-11-11  35

问题 给定资料
    1.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该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更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这在古代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所以,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妻子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丈夫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早在西汉初年,政府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养老福利政策,对贫穷老人赠与麻布、绸布等多种衣料。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还下令,对全国贫穷老者给予粮食补贴。
    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年满70岁的老妇,如果没有丈夫和儿子,或者丈夫和儿子已经死亡的,国家必须赡养。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针对女性老人的救济政策。
    宋代的福利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健全,甚至超越现代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延伸为从“养胎到祭祀”:当一个人还是胎儿时,就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孕妇补助),而死后的祭祀,也可以获得政府拨款。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平民家庭,深知民间疾苦,对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问鼎皇位之后,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这个规定,其实就是把这个儿子指定为老人的专职供养者,让老人因此能够得到赡养。之后,朱元璋再次规定,全国各地所有80岁以上的老者,只要品行善佳,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其中,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低度酒)。另外,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对80岁和9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授予两级爵位,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长平起平坐,使老人除了能在物质上获得保障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特殊关爱。
    到了明代中期,对老人的尊重,达到了新的高度:百岁以上的老
人,国家要给他定制高级、华美的正装,给予国家奖励和荣誉,在全社会树立了一种尊老、爱老、养老的风尚和氛围。
    2.“奶奶,这是您做的?真好看!”
    “这不昨天老师过来教的嘛,好看哈,闺女、小孙子们微信里跟我这儿要订货呢。”84岁的古淑霞老人手里托着自己手工制作的金鱼、蜻蜓、漂亮的彩花,向年轻的楼层管家开心地展示着,“第一次做,没想到还挺有模样。”
    作为恭和家园的第一批住户,古淑霞入住这家位于B市的居家养老社区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是B市刚刚推出的第一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也是全国首家。住的养老居室,自己拥有95%的产权,古淑霞说,“这就是住在自己家里的养老院。”
    2017年岁末,B市民政局正式对外发布国内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试点项目——恭和家园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模式。这是一个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在一起,为“有房子”的老人提供24小时养老服务的全新项目。在这个社区里,自理老人可以享受幸福时光,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有尊严的养老。
    “共有产权养老试点”,是B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为满足人民对美好老年生活的需求推出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最新尝试。截至1月2日,恭和家园,已认购签约养老居室143套。这标志着B市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养老服务,家庭担不起、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B市民政局副局长说,“这就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和政府等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共有产权养老”模式的创新就在于形成了“合力”:一是购买人持有养老房95%的产权,基本是房子“主人”,“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心里踏实;二是降低了企业资本投入压力和风险,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增加供给;三是24小时养老服务,基础服务多达65项,可以让入住老人享受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
    在古淑霞那套拥有95%自主产权的养老居室里,除了随处可见的红色紧急呼叫按钮,更有许多适老设施设计,弧型墙壁、大按钮开关、开阔的卫生间,可伸缩扶手,淋浴间的活动座椅……古奶奶一边演示一边说道,“这些设施舒服安全,一般家里做不到。”
    推开家门,窗外花园里虽显出隆冬的萧瑟,但在室内宽敞的走廊,明亮的公共活动区里却温暖如春。一排排高大的落地书架前,一张张绘画阅览书桌旁,老人们走出家门在这里写字画画,制作手工艺;落地窗边的下午茶区,舒服的沙发适合聊天看风景;不远处被绘画手工展示区自然隔开的公共讲座区,既是养生讲堂又是联谊会场。
    旁边提示牌上公布着一周的“每日活动课表”,除了每天上午的“养生早课”,更有手工、合唱、智能产品学习,还有艺术欣赏、电影赏析等课程,古奶奶笑着解释,“智能产品学习就是学发微信。”
    一楼大堂的北侧是中央厨房、家庭厨房、公共餐厅,可满足老人们的不同的饮食需求,“在这里一日三餐不重样儿!”古奶奶呵呵地笑着。
    穿过餐厅一侧的长廊,乘电梯上二楼,便是恭和家园的养护中心和医疗中心区,这里不仅有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的医疗养护,同时24小时保障小区里的每一户老人在紧要关头得到紧急医疗救护。
    “共有产权养老”,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融为一体。李红兵认为,“把居家养老镶嵌在机构养老里,住在居家空间,使用机构的服务和公共设施,让老年人在自己家中享受到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投资方资产投入压力,还示范带动了养老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吸引了社会优质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破解了建设养老设施资本流动性的瓶颈,有效解决了社会群众多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需求。”B市民政局副局长表示,共有产权试点模式将引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配套城市设施建设,促进“职住一体、多代共处、医养结合、持续照料”的新型社区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完善城市副中心功能品质。
    3.在N市,有社区和医院正在运营“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新型养老模式。
    在N市X社区Y村,村民杨祥珍8年前在N市城里一户人家做保姆,照顾一对年迈的夫妇。2013年老爷子病故,对老太太打击很大。而这时杨祥珍家里有事便提出了辞职,要返回Y村,老太太一下子没人照顾了,子女要给她另请个保姆,老人不肯,说祥珍照顾得好,已经离不开她。祥珍被老太太“粘”得没办法,便把老太太接到了自己家中。“我因为照顾得好,现在每月报酬高达6000元,比我老公挣得都多。”杨祥珍自豪地说。
    没想到新型的“养老家”,为村民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径。X社区党总支书记朱为国说,Y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匮乏,村民就业增收一直是个难题。把城里老人接到家,做些自己擅长的家务活,为老人提供日常照顾和亲情关怀,足不出户就能赚钱养家,既照顾了老人,也不耽误照顾自己的家庭。时下农村多数村民盖起了楼房,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城里买了房子,乡下不少房子闲置着,刚好可用来发展养老事业。
    杨祥珍的尝试开拓出一个新的养老模式。看到这一模式的可能性,这一年多来,X社区和省里老年医院合作,正在推广这一“养老家”模式。
    怎么保证村民的服务质量?去农村养老生病了怎么办?省里老年医院院长许家仁说:“村民需经专业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Y村和N市护理院的养老管理、医疗护理资源也做好了对接,护理院全科医生负责每周巡诊,提供常规检查及健康宣教。另外,省里老年医院也安排心脏科、内分泌科、老年专科等专家上门巡诊,如有需要可以立即安排转诊。”
    “这些‘养老家’都要经过严格评估,家庭不和睦、有虐待老人现象的是没有资格申请的。”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强调,“我们还与附近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保证老人突发急症的救治。”
    目前Y村有申办“养老家”意向的达118户,经过适老化改造已达到“养老家”标准条件的有二十多户,床位三十多张。为了规范村里“养老家”的运行,社区专门制定了“乡村养老规范化管理手册”,就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规范、收费标准和满意度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N市,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Y村俨然成了“养老村”,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城里无法照顾老人的家庭纷纷将老人送到乡下农民家庭养老。
    很多在城里做保姆的农村人,不再在城里做保姆,而是将城里的老人带进自己的村庄,自己的家庭,让城里的老人在乡下养老,成为了一家人。
    “城市老人寄养农家”是崭新的养老模式,值得尝试和推广。当然,城里的子女也要做到“常到农村看看”,看老人的同时也是一次不错的放松之旅。
    4.李克强总理近日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批示中指出,“国务院常务会确定的相关措施要抓紧落实,能加快的要尽可能加快。”
    诸多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在与癌症旷日持久的消耗中,公民的生命、家庭的经济,被一点点拖垮、拖向深渊。总理曾经说过,“现在谁家里一旦有个癌症病人,全家都会倾其所有,甚至整个家族都需施以援手。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可以说,在解决“救命药”问题上,我们已经耽搁了太久,再也不能让那些癌症病人及家人继续无望地等下去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火遍神州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不过是艺术化地展示了公众的切身体验而已。人们从电影中看到了一个白血病患者群体的痛,看到了他们为延续生命尝试各种仿制药的铤而走险,也看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命运拨弄。
    当药价成为横亘在国人面前的深沟高垒时,一个“降价”、一个“保供”,总理对《我不是药神》批示中的两个关键词,直击民生痛点,也赢得了民众的由衷点赞。政府就应该正视民意诉求、回应社会关切。
    事实上,透过《我不是药神》,仍有着诸多追问,这也是公众焦虑的根源所在。比如“救命药”价格为什么那么高?降低关税之后,实惠能否传导到终端用户?在民生诉求与药企利益之间,政府如何体现监管责任?如何体察电影热映背后的社会情绪?
    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现实,都让人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游离。此前据媒体报道,作为白血病靶向药的“格列卫”,原研药价格2万多元,一盒只够吃一个月,而印度的低价仿制药只需几千块,在印度团购的价格更是低至200元一盒。差价如此“离谱”,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中间可能存在的利益链条。
    特别是,今年4月和6月,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落实抗癌药降价措施、强化短缺药供应保障。而自5月1日起,国家对28类进口药关税降至零,其中就包含了治疗癌症的常用药。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进口抗癌药降税之后并没有降价,政策的善意,并没有转化为百姓实惠。
    尽管这与药品复杂的价格生成机制有关,但这样的“中梗阻”依然令人愤懑,当政府让出的这部分税变相进人了各级药品经销机构、医疗机构的腰包,可以想见,癌症患者那种绝望、愤怒,以及深深的期望,简直无以言表。
    如何打通进口抗癌药惠民的“中梗阻”,让政策落实不再滞后?首先,需要进一步打破来自市场与行政方面的事实垄断,切实推动进口抗癌药降价。进口药不能被利益集团掌控,成为其牟取利益的工具,一头从患者那里赚取高额利润,一头从政府手中获得降税收益。对于这样的行径,就应该像总理说的那样,“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
    这里的“多措并举”,既包括严厉的监管,依法挤压虚高药价,保障民众的生命权,也包括必要的价格谈判。在今年4月的一次基层考察中,李克强还专程来到一家外资药企,以将药品纳入医保、实施政府采购等方式,希望该药企生产的抗癌药等重大疾病药品价格能够更加优惠公道。总理此举就是一次有效的价格博弈。
    此外,也要加快推动国家层面抗癌药品的研发、创新。去年11月,总理针对澎湃新闻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兹事体大,也是精准“靶向”改革的必由之路。
    据披露,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9万,癌症死亡281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过万人、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这一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解决。
    在“救命药”的问题上,时间就是生命,不能等,也不能拖,要“急群众所急”,“尽最大力量,救治患者并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当前,唯有以彻底的改革精神,以对生命的负责任态度,大刀阔
斧,强力推进,才能真正疏解民众焦虑,让惠民的政策尽快落地。
    5.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992名18—35周岁青年的调查显示,87.9%的受访青年关注养老,照顾老人时间和人手不够、收入和储蓄恐难支撑开销、“空巢老人”紧急求助,是受访青年最担忧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表示:“对这一代独生子女而言,父母长辈的养老问题已近在眼前。”
    年轻人的痛点,是老龄化来势汹汹的具体表现。今年多位人大代表也提到,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形势严峻。到2017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60岁以上的人口也达到2.41亿人。一般认为,老龄化意味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社会层面上也面临养老金、公共卫生、劳动力减少等问题,不过,站在人类发展规律的角度上,人口老龄化可能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将面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受生育越来越少、生命越来越长的影响,老龄化有可能成为社会常态。据估计,到2050年的时候,全世界将有150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抓住机会,较好地解决“老有所养”,谁就能率先摆脱老龄化带来的危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6.中国已经全方位进入了老年社会。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亿,将近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最新美国发布的“彭博夕阳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中名列第五,大约3.5个劳动力负担一名老人。如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是国家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直接影响到国民生产和社会稳定。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和世界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中国老龄化来势凶猛,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紧迫。
    未富先老、独生子女、中国儒家尊老孝顺的传统、现代养老理念,这些问题是其他国家不可能碰到的难题。中国问题,中国解决。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国家的养老经验。我国由于传统因素,要优先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在家里安度晚年,以居家养老为主。其次是日间照料,结合居家养老的模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照料或者日间社区统一照料,晚上回家居住。机构养老是中国养老的托底办法。政府要鼓励各级养老机构建设,改变传统养老理念。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首先考虑的是老人的意向、尊严,保障老人的身体健康。所以,基础医疗、康复、护理必须延伸到养老场所,这就是医养结合。
    世界上没有一种最佳的养老模式,只有最适合的养老模式。中国老龄化模式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具有明显差别,所以决定了中国不能简单套用、复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模式,中国必须创建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领域,不存在弯道超车,因为中国老龄模式的特殊性,前无古人,没有可以完全借鉴的模式,中国正在走进养老领域的无人区,前面所有的道路,必须要中国人自己探索。
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1—4”,以“中国式养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题,写一篇报告。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 中国式养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关于养老问题从古至今以来的各种冲突、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中国必须要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北魏时期到清代的“存留养亲”制度、唐代和清代的家庭养老,古代各个时期的养老福利政策,这些都是古代特定历史时期适合的养老模式。 B市的居家养老社区、N市的“城市老人寄养农家”都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最终实现双赢的养老模式,时间银行等新兴的养老模式也在逐渐发展。 从古至今,关于养老模式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相信中国人一定会在养老领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R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