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具体内容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通过材料补充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之后分别阐述了两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种群增长的‘

admin2015-05-14  31

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具体内容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某教材该节教学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通过材料补充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之后分别阐述了两种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加深对“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理解。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选项

答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拟分为2个课时进行学习。第1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动画,就细菌分裂提出数学问题,探讨并得出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 (2)进一步讨论细菌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总结出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第2课时 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该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连续观察7天),因此,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在制定计划、同伴的合作、记录实验数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提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0Xv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