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admin2021-06-01  27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教学目标: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文学常识,鉴赏本文的行文思路与艺术手法,梳理课文情节,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讲述“东床快婿”的典故。 二、背景链接 PPT展示以下内容。 1.王羲之个人介绍及文章写作背号。 2.关于“序”这一文体的知识。 三、重难点研读 (一)划分层次 小组合作,在朗读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文章内容划分层次。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 第一层(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套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3——4自然段):由欣赏良辰美景、享受流觞畅饮,引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二)分层次研读本文内容及艺术手法 1.学生朗读第一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2)梳理: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天气、心境等要素梳理集会盛况。 小组合作。列表格填写文中原句,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时间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为“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为“修禊事”;人物为“群贤毕至,少长成集”;环境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境为“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3)思考:“信可乐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信可乐也”是因为名士济济、环境优美、活动雅趣、天朗气清。 过渡语:天气和畅。作者与兰亭群贤,欣赏美景,进行高雅有趣的活动,由景生情,抒发了议论。 2.学生朗读第二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尝试翻译重点句子。 (2)讨论:作者感到“岂不痛哉”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代表以文中原句作答,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明确:作者的“痛”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人生短暂之痛;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的世事无常之痛;是“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的往事不再之痛;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死无常之痛。 (3)思考:第4段中作者感慨“悲夫”。从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哪些人与他有同样的观点?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古人、时人、后人都会有相同的感慨,即“千古同悲”。 教师小结:因为“千古同悲”,所以作者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四、生命观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文中之“乐”是相聚之乐。“痛”是死生之痛,“悲”是今昔之悲。作者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认为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师总结: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上是沉郁、悲凉的,但是作者的内心是执着而旷达的。作者通过反思生命,体悟出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五、作业布置 1.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文化文学常识,背诵全文。 2.在背诵全文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生死观,写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要求不少于200字。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M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