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 【学生】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 【学生】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admin
2015-04-28
27
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原电池”的教学过程实录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
【学生】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学生实验】组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王老师的教学实录】
【视频】播放水果电池充电
【提问1】这个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着能量的产生,有的转化为热能,有的转化为光能,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呢?
【板书】一、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过渡】原电池究竟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今天让我们走上科学的探索之路,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实验。
【实验】我们一起看以下四组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是将锌片放入硫酸溶液中:第二个实验是将铜片放入硫酸溶液;第三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第四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接触放入硫酸溶液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设问】大家就各个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生1】第一个实验锌片放入硫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了氢气。
【生2】第二个实验铜片放入硫酸溶液无气泡产生,是因为铜不活泼,不能置换出氢气。
【生3】第三个实验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锌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氢气,铜不活泼,不能置换出氢气。
【生4】第四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接触放入硫酸溶液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没有 气泡产生,应该是铜与硫酸发生置换反应。
【生5】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那么实验中有Cu
2+
,溶液应该变为蓝色,但是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所以应该是锌与硫酸发生反应。
【老师】学生对前三个实验解释的很正确,那么对于第四个实验,有学生说是锌与硫酸发生反应,那么为什么在铜片上产生了气泡,而不是在锌片。
【学生讨论】因为锌把电子转移到铜片上。
【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
【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如果是溶液传递的,电子应该可以传递到铜的表面的,第三个实验应该铜片表面会产生气泡。
【讲述】如果有电子的移动就应该会有电流,那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灯泡。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电流的产生原理。
【多媒体展示】Cu—Zn原电池闭合状态下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模拟与实验4相似,并展示Cu片、Zn片上得失电子的反应式。
【讲述】在这个装置中锌片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的H
+
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气,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
【过渡】原电池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那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怎样的呢?(改变实验的一个因子)
【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①电极材料:同种电极与不同种电极;②电解质溶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③通络:闭合回路的形成。暗示以此确定设计实验的探究方向。
【讲解】上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那么,原电池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也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探究一】电极的探究
【探究二】电路的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总结汇报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
【板书】略。
问题:
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教学方法都有哪些,并指出他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亮点。
选项
答案
两位老师在化学课堂上所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观察一演示法、讨论法和探究法。李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了实验导人、化学史导人、录像导人等多种导人方法相结合的导入方式,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老师在讲解原电池的组成部分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知识时运用了对比实验,改变实验中的一个因子来看实验结果,探究过程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KW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上面对《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作为九年级唱歌课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要求: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陈老师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数学运算方式,而是将音符时值的时间关系与音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孙老师在教学中偏重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得,他认为应该把歌曲实实在在地唱起来,而不是谈论歌曲或者研究乐谱。”这种观点主要受下列哪种教育哲学观的影响?()
下列四部歌剧哪一部不是莫扎特的作品?()
下列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
某中学生物教师发现自己所教班级近几次的生物小测验结果都不理想,他认为是这几个单元的生物知识过于抽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可以利用的直观教具导致的,同时也认为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为了查明原因以提高学生成绩,这位教师宜采用的教学研究方法是()。
细胞色素C是一种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溶于水呈红色,不能透过半透膜。在图1所示的U形管中,中部d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细胞色素C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溶液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随机试题
历史上中国的灾荒发生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
创新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
患儿,男,6岁。初起发热恶寒,咳嗽,咽痛,乳蛾肿大。继则眼睑水肿,波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小便短少,尿色红赤,舌苔薄白。其证候是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型患者血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
1.背景材料:某高速公路上下行分离式隧道,洞口间距40m,左线长3216m,右线长3100m,隧道最大埋深500m,进出口为浅埋段,Ⅳ级围岩。洞身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报告指出,隧道穿越地层为三叠系底层,岩性主要为炭质泥岩、砂岩、泥岩砂岩互层,且有瓦
某施工企业进行土方开挖工程,按合同约定3月份的计划工作量为2400m3,计划单价是12元/m3;到月底检查时,确认承包商完成的工程量为2000m3,实际单价为15元/m3。则该工程的进度偏差(SV)和进度绩效指数(SPI)分别为()。
()是基金监管活动的出发点和价值归宿。
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________的特点。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小题。2013年1—5月,保险业平均每月业务及管理费用约为多少亿元?()
有以下程序#includeintd=1;voidfun(intp){intd=5;d+=p++;printf("%d",d);}main(){inta=3;fun(a);d+=a++;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