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快看这大鲤子,有20多斤!”迎着清晨的阳光,26岁的渔民小宇开始直播捕鱼,渔网一撒一收,满舱的鱼儿扑腾作响。3个小时下来,直播观看量近16万人次,鲜鱼销售额5000多元。 这里是地处乌苏里江边的z村。江上捕鱼、炒卖鱼松、鱼皮

admin2022-11-14  44

问题 给定资料
    1.“快看这大鲤子,有20多斤!”迎着清晨的阳光,26岁的渔民小宇开始直播捕鱼,渔网一撒一收,满舱的鱼儿扑腾作响。3个小时下来,直播观看量近16万人次,鲜鱼销售额5000多元。
    这里是地处乌苏里江边的z村。江上捕鱼、炒卖鱼松、鱼皮工艺……2021年,村里近30名主播组成的直播团队通过各类民俗直播,帮助村民和渔民销售鲜鱼、鱼干、农家土特产,年销售额500多万元。
    “以前,鱼卖不上好价钱。”说这话的是村民张伟,他17岁开始和父亲一起下江撒网。曾经,传统渔业是Z村村民的主要收人来源,可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饭碗”难以为继。
    2016年起,市里开展“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建设,z村党支部看准本村风光带节点优势,确定了“渔业+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走渔旅融合的路子:渔业饭,不放手;旅游饭,抓到手。”村党支部李书记说。
    现在,仅有不到10%的村民开展捕捞作业,鱼类品种、数量迅速恢复。不久前,在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村里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在全村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鲜鱼,引进物流企业定制包装,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售渠道。“渔网连上互联网,一斤鱼能多卖5到10元。”小宇说。
    Z村还打出组合拳,吃好“旅游饭”。从建设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到打造58家民族风情家庭旅馆、7家食宿娱乐一体化“渔家乐”旅馆、20多家特色鲜明的“网红”民宿,如今服务链条更完善,接待能力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让村里换了模样。“全村集中供水供热,无线网络全覆盖,柏油路通到家门口。”2017年,张伟办起鱼馆,“前两年房屋租金全免”。
    酸辣脆爽的刹生鱼、外香内脆的塔拉哈(烤生鱼)、醇香软弹的鱼丸汤……2021年端午假期,张伟的鱼馆天天爆满,一桌难求。“3天赚了2000多元。”
    在Z村,这样的鱼馆还有9家。大部分村民放下渔具,开起民宿、餐馆和商店。旅游业逐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就业40余人,旅游综合收入逾300万元。不少游客是被这里的特色文化吸引来的,为此,村里组织村民创办民俗技艺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开展相关培训。  “咱这是走上了幸福路。”参加培训的张伟说。
    练内功,也借外力。z村与临近的景区合作,共同打造“水乡渔村”旅游品牌。“我们通过景区广告免费为民宿做宣传,到民宿住下来的游客也会被推荐到景区游玩。”景区负责人周女士说,不只是Z村,全镇519家农家乐与民宿经营者都是景区的合作伙伴。“大家互相支持,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如今的Z村,已成为当地颇有人气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近80%的劳动力由此致富。当地引以为豪的鱼松、鱼皮等特色鱼产品,也借着旅游业的东风销往各地。
    2.露天电影每周都会放映,古典音乐奏响在田野上,颇具吸引力的滑稽戏和沪剧、热闹的家庭亲子活动、共享共乐的节庆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年轻的“白领”主动担当起了村河道治理的“河长”,遇到刮风下雨村民则先忙着帮他们的“新邻居”收衣物……
    也许很难想象,这些“新鲜事”近一年来正频频发生在上海的乡村中。随着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的11幢闲置民宅被统一加固改造成为上海首批“乡村人才公寓”,已人住的数十位年轻科创人才不仅为本已老龄化严重的乡村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动力。
    在张江镇王镇长看来,张江的乡村有其特殊之处。“由于是毗邻张江科学城的城乡接合地带,一方面人口流动大、外来人口多,社会治理难,另一方面农业用地又极其有限,‘五违四必’整治后,第二产业难以发展,村民老龄化严重。”
    因此,如何让大都市近旁寸土寸金的乡村重新恢复“精气神”,彰显其空间价值,是张江镇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
    2019年,张江镇率先开始在新丰村探索“向民宅借空间”,打造“乡村人才公寓”,王镇长谈到这个项目的起因时表示,张江科学城人才济济,但租房难一直是困扰年轻人的问题,“乡村人才公寓”或许能够在缓解这一状况的同时,成为打通城市与乡村的一道桥梁。
    当年6月,第一幢由闲置民宅改造而成的“乡村人才公寓”建成,来自上海某科创企业的13位年轻人成为新丰村村民的第一批“新邻居”。
    科创人才入住乡村,这让村民们感到新奇。“这些年轻人特别有礼貌,很友好,也很安静,这跟我们以前那些零散的租客完全不一样。”新丰村村民老金脸上露出开心又害羞的表情,“我们随手帮忙收收衣服,他们还特地送水果来感谢。”
    而对老金而言,更美好的事情是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好。“你看我们村里的路都硬化了,干干净净,绿化也很漂亮,路灯照明都改善了,孩子们一家每周都会回来住,参加村里办的各种活动,特别开心。”
    新丰村党支部季书记说:“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在出租房屋,无序出租是外来人口管理中的顽疾,首先老房子本身已经不安全,且消防、用电安全等无法保障,同时社会治安管理不易。而‘乡村人才公寓’是张江镇政府投资打造、统一管理的,不仅对老房进行翻修加固,免去了租房空窗期,房租还会每两年递增3%,使村民的收益得到保证。”
    老金对此体会颇深:“原先租给散租客,马桶、电路等坏了都要我们老两口去修理,我俩年纪渐大做不动了,很是费力。而现在租给政府做人才公寓,不仅省事,一年还有将近8万元的房租收入,比我们的退休金还多。”
    在季书记眼中,新丰村正随着年轻人才的人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朝气,而更多的新鲜事物也将不断出现在村中。“餐饮、娱乐、无人超市等将会作为一个个小产业,成为集体资产的新来源。”季书记说,“其实,我们振兴乡村的目标已不是致富,而是为村庄注入灵魂,让它更加宜居。”
    “乡村人才公寓”的打造,让城乡的融合并进之路开始被打通,两相受益。而以“乡村人才公寓”为支点,更多促进城乡融合的创新探索将被激活。“在张江镇,乡村振兴应与张江科学城发展的时代使命相契合,以空间优势帮助张江科学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张江镇的乡村应是科学城的后花园、人才的栖居地,甚至是创新的孵化地。同时也应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推动力。”王镇长说。
    事实上,在距离新丰村不远的环东中心村,一个更大规模的“人才社区”规划正在进行。而利用上海科技与市场的“两端优势”,若干个农业科技企业已扎根于此。
    从事无土栽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上海某农业技术公司董事长卜先生介绍,“在上海,需要的技术支持与合作几乎都能找到”,同时,旺盛的消费市场使他的公司打通了“研发与销售在上海,种植在全国”的模式,带动全国多个地区形成了从种植到生产、物流、销售、旅游服务等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张江镇乡村的“小土地”产生了“大价值”。
    王镇长指出,背靠张江科学城,更多的技术赋能将使乡村成为“科技立农”的试验田。“我们希望真正实现,城市让乡村更富足,乡村让城市更柔美。”
    3.前不久,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K省20位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县委书记奔赴F县、R县,实地考察学习两地在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先进经验。
    考察团的第一站便是F县,这里村村美如画,处处是风景,但令很多团员颇为疑惑的是,村里出面为大家讲解的不是村干部,而是村民理事会、乡友促进会的成员。
    原来,近年来,F县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建立了“1+3”乡村治理新模式,即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组建村民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和乡友促进会“三会”自治组织,实现了村事村民办、好事大家帮、干事有监督。
    小杨是滩头村秀美乡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我们理事会由党小组组织党员群众推荐的威望高、能力强、办事公道的党员骨干、致富能手和优秀村级后备干部组成”。在交流中,小杨说,此前村里要搞一户一宅,每家多余的房子要拆掉统一规划,建秀美乡村。理事会成员以身作则,先拆完自家人的,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就不难做了。
    现在,滩头村把村庄建设、管理的事都交给村民自己办,切实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在全县形成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合力。目前,该县共建立村民理事会599个。
    得知家乡开展秀美乡村建设,在外创业人士小吴也专程回到家乡,主动请缨担任本村秀美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据悉,F县建立全县乡贤信息台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动员各村成立秀美乡村建设促进会,吸引在外新乡贤等社会力量带头筹集建设资金,参与家乡建设。近几年来,该县乡贤、党员带领群众总共筹资7500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秀美乡村建设。
    为了保障干事有监督,F县坚持问题导向,由乡镇主导,邀请部分老党员和老干部、乡镇技术人员共同组建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各村秀美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和实施程序,确保公开透明。
    在R县余村,青山绿水环绕,竹林轻轻摇曳,游客络绎不绝。余村早已从人们印象中炸山开矿、灰头土脸的小山村,变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不仅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长期浸润,也得益于该村对村庄规划始终如一的坚持。
    余村党支部书记介绍,30多年来,该村已实施5轮规划、7次微调,将村域面积仅4.86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划分成农业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三大板块,由一条环村绿道串联起整个村庄,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
    在大竹园村,新建的65栋三层小楼灰瓦白墙,错落有致,这片充满地域特色的休闲度假型美丽乡村,令人眼前一亮。村干部说,房屋统一设计、建设,为了破除围墙给人带来的封闭感,围墙高度均降低到跟人的鼻子平齐。这些房屋村民既可自住,也可交给专业公司作为民宿来经营,一个月收入有三四千元。
    这些都得益于R县实施“多规融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严格实行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政策,逐村定位、逐村规划,确保建设质量和品位。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R县,我们考察的每个村,基本上一村一个风格、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主题。”考察团成员吕书记说,这样的乡村规划对他的触动很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在这次学习考察活动中,很多县委书记都特别关心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在R县王家村,考察团见识到一个小村庄进发出的大能量。
    这个只有27户104人的偏僻山村,由村民人股成立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后收入节节攀升,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10万元。
    交通不是最便利,风景不是最秀丽,特产也不是独一份,小小的王家村卖点是啥?
    “卖文化!乡风好、人心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优势。”该村党员小王,也是农旅公司的负责人。他说,在一没山、二没水、地理位置又偏远的情况下,唯有以良好的村风打动人。就此,他提出打造“好客王家”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秀美乡村建设,打造“旅游村”。
    王家村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将村民承包的土地和山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2017年2月23日,由全村27户村民筹资48万元人股,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乡村旅游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任职农旅公司管理层的党员不领取一分钱报酬,非管理层党员月薪400至1200元,村民则按股分红。村民老王笑着说:  “领了工资又分红,生活美滋滋。”
    围绕经营村庄、产村融合,村里新建了攀岩区、烧烤区、真人CS活动区、野外活动拓展区等,所有村民均被安排到种植、民宿接待、卫生保洁等岗位,不少村民还办起了家庭农场和农家乐。团队聚会、室外拓展、夏令营、亲子游……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王家村“农旅综合体”逐渐成形,村集体年收人突破100万元。
    4.农技推广体系是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国家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开展农业公共服务、宣传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主要力量。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法规、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6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内容包括健全县乡村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升农技推广人员能力素质、建设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等方面。
    但当下,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不少农业专业人员或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或被长期借用。因人员跳槽、借调等,不少乡镇农技站的实际在岗人数少,“在编不在岗”的情况普遍存在。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尽管指导农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乡镇工作任务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培训次数较少,对新形势下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知识结构严重断层。年龄普遍偏大是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上一定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素质能力普遍与产业发展步伐相脱节。
    5.Q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老黄被当地农牧民誉为“老推”。这位“比农民还农民”的科技员,扎根基层30年,每年平均下乡近300天,足迹遍布全县。
    50岁的老黄,皮肤黝黑,整日和泥土打交道,他到田间地头习惯性地盘腿而坐,一说起农业技术便滔滔不绝。他说:“搞农业技术推广这一行,必须能吃苦耐劳,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自1983年中专毕业进入Q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老黄已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他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
    参加工作初期,他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因为有些农牧民观念保守,农业技术推广起来困难重重。比如,他将自己费尽心血总结出来的农业技术经验推介给当地农牧民,往往会得到这样的回应:“我种了一辈子地,难道还不如你?”“我们一辈子都这么种,凭啥要相信你?”
    面对困难,老黄不退缩。他常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肩头担子重、责任大,不能有丝毫马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黄曾提出“搞农业展示基地”的建议和设想。直到2008年,他带领团队建立“现代农牧业试验示范园”,才让农牧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如今,周边农牧民争先到老黄的“示范园”参观,仔细观察这里农作物的培育方法与长势。
    6.在农技推广中,有一些现象不容忽视:有的地方组织农民培训不接地气,报名参加的人数寥寥。有的农民说,讲课的专家名气大,就是听不懂;也有的反映,课上讲的新方式投入大,用不上。
    为什么农民觉得“不对路”“不解渴”?原因还在供求关系对接上。
    从供给端看,目前我国已开发200学时的农业在线培训课程,线下基本也建立了定时送技下乡的机制。应当说,相关的机制安排和课程设计显示培训资源并不匮乏,关键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满足需求。
    从需求端看,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内部层次在不断分化,从普通农户到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头人,再到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不同对象在学习接受度、内容形式偏好以及预期上存在差异。同时,各地农业千差万别,如果培训不贴合实际、重复性高、针对性弱、收益不高,农民自然很难买账。
    其实,多一些“定制服务”意识,农民培训也可以事半功倍。眼下,不少地方探索起“农民点单、专家配菜、政府买单”的培训形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山东济宁兖州区根据农民的意愿,变笼统学为针对学,变集中培训为分批分类,变单纯授课为实地实践;江苏溧阳针对粮食、水产、三产融合等领域,精心设置了8条观摩学习线路,让参训农民自主“点菜”。
根据“给定资料3”,列举F县、R县两地在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先进经验。
    要求:
    (1)紧扣资料,准确全面;
    (2)分析透彻,条理清楚;
    (3)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一、治理有方。强化基层党支部作用,创建“1+3”治理模式,推动乡村自治。1.由党员骨干、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组成理事会,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进行村庄建设、管理,破解难题。2.建立乡贤信息台账,成立促进会,吸引在外乡贤带头筹集资金,参与家乡建设。3.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技术人员组建监委会,监督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和实施程序。 二、规划有术。坚持乡村规划,实施“多规融合”,严格实行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政策,逐村定位、规划,实现空间合理布局。 三、发展有业。统一管理经营村民承包的土地和山林,以村民入股方式成立农旅公司,安置村民就业,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村民按股分红;以良好村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旅游村”,打造“农旅综合体”。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My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