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admin2022-02-15  9

问题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单元介绍
幢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阅读提示
“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马说》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呢?(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补充明确)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文,看看韩愈想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说明什么。 二、作者简介,了解文体 1.学生简要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时古代文体“说”的理解。 2.PPT展示作者简介及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朗读感知,初步理解 1.听录音范读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主朗读 提示: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3.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位同学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4.学生齐读 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句子的停顿。 5.学生翻译(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准确地掌握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只读准字音和掌握句子停顿是不够的,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帮助你更进一步地理解这篇文章。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课文注解,试着翻译课文。 翻译结束后,学生代表指出在译读环节中小组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一起解疑。 四、品读语气,加深理解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通过了解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共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问:作者笔下的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是什么样的呢?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该对他们持怎样的态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同情千里马的遭遇,指责食马者的行为。 五、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学生合作讨论以下问题,教师明确。 1.提问: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能发现、赏识并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昏庸愚昧、浅薄无知的统治者。 2.提问: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想要表达什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可是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于是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达情感,希望统治者能有眼光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读懂了作者表达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希望大家可以成为满腹才华的“千里马”。也希望大家能成为善于发现周围人身上闪光点的伯乐。 七、布置作业 在以下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300字。 1.人才与环境 2.实力与外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5q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