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admin2021-06-30  24

问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二:
课文摘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选项

答案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教师:同学们,大家认识画像中的人物吗? 学生:画像中的人物是孙中山。 教师:孙中山先生的个人事迹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大家可以说一说孙中山先生的具体功绩吗? 学生: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教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怎样发生的,经历了哪些曲折,最终结果如何?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辛亥革命,具有很好的教学引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教师:结合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内容,请大家谈谈20世纪初的清政府在“自救”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危机,推行“新政”改革,在职官、军事、商业、教育等领域开展革新活动。 教师:清政府虽然采取很多改革措施,但是仍然保持君主的绝对权力,没能从根本上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彻底性改革,使得拥护改革的人们失去信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决定走武装革命的道路,通过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关于介绍孙中山从事的早期革命活动内容。 教师:大家能否谈一下孙中山在革命初期成立了哪些组织? 学生: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教师:作为革命组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纲领。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纲领是什么? 学生: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教师: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关于“三民主义”相关内容的材料,带领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2)消极意义:对民生主义的认识仍有局限性。 教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武装起义活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革命洪流中清政府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此次预备立宪导致“皇族内阁”的形成,使得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没有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师: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四川保路运动。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一下四川保路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教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武昌起义是如何发生的? 学生: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新军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哪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其意义是什么? 学生: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该法的颁布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以临时大总统为条件迫使孙中山让步,然后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逼迫清帝退位。清帝退位后,袁世凯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谈一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冲破封建思想牢笼,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带领学生按照历史事件的内在顺序展开学习活动,具有条理性,使得学生易于接受相关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和协作性,促进学生社交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漏补缺。 四、本课小结 教师: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党领导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是其重大功绩发人深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总结,明确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相关记忆。 五、课后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组织开展辩论赛,就“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辩题开展辩论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辩论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锻炼相关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zR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