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某老师讲完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后,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喝了一口该盐水后,由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会不会造成我们喝的那一口盐水中钠离子数量少于(或多于)氯离子数量

admin2017-05-21  49

问题 案例:
    某老师讲完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后,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喝了一口该盐水后,由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不规则性,会不会造成我们喝的那一口盐水中钠离子数量少于(或多于)氯离子数量呢?
    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头脑中“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之间的冲突,深究其理,要从概率论的知识讨论,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于是该老师和学生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觉得盐水的味道“咸”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
    师:如果分子(离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溶液中某局部两种离子之间的数量一直在变化,你每次喝的时候,味道都是一样的吗?
    生:应该不一样。
    师:但事实上每次部一样,这样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没有引起局部两种离子的数量发生变化。
    (教师即时板画,任意圈出溶液中的一小部分)
    师:如果在某一时刻有1千万个氯离子从这个部分(圈出部分)运动到别处去,同学们想象同时会发生什么?
    生:同时会有1千万个氯离子从别处运动到这里来!
    这时,学生明白了问题的答案……
问题:
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

选项

答案在该教学片段中,该教师采用了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 这样做的优点是充分考虑学情,生动直观,教学效率高。具体说来,本课内容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下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微观领域的知识,还不能很好地将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统一起来而提出疑问,基于其知识水平,教师用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的方法,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降低了学生的认识难度;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的方法解决了疑问,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GP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