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

admin2014-05-06  31

问题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教育补贴的隐患
    2012年开始,上海对每一位外地来沪求学的孩子补贴4500元。因为有这笔数目可观的教育补贴,大批外来人口蜂拥而入,他们冲着上海教育资源,匆匆忙忙而来,根本没有考虑好今后生活的方向,这种隐患,将是未来上海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这种隐患必须引起重视。试想,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带着三个孩子从其他地方贸然闯入上海,明天他们靠什么生活?穷则生变,一部分外来者会选择打工赚钱,但人力资源早已呈饱和状态的上海,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吗?更有部分原本就为分享教育资源而来的流动人口,因为衣食无着落,而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政府补贴正是造成这种隐患的根本原因。或许,今天的上海能够承担起几十万外来孩子的教育补贴,但是否已经做好了补贴那些家庭的足够准备?万一那些人饮食起居发生了问题,政府如何处理?万一那些外来者抱团骚乱,敢府如何平息?
   或许你会说,外乡人在这里工作,也是纳税人,是对上海做出贡献的,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上海的教育资源。是的,在上海参加建设的外来者,是为上海作了贡献,但是,如果你在上海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工资报酬,那么,按照契约精神,你没有理由分享其他的权利。
    外来者说“人人生而平等,上海的孩子可以享受,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享受”?但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假如你去美国参加一周的工作,然后提出要共享他们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人家答应吗?更何况,最近蜂拥而入的外乡人,很多从来没在上海待过一天,更别说工作、奉献了。
    上海人真的优越吗?有人误以为,上海有那么多的名牌大学,上海人的孩子多幸福,想上哪一所就上哪一所。实际上,上海人的子女上本地名牌大学的并不多。上海的名牌大学,不是为上海人开的,而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
    上海人真的优越吗?将近半数拿最低工资的上海人,过着简朴的生活,集全家之力,供奉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外乡的孩子在这里享受着每学年(期)4500元的补贴,本地的孩子被挤压到了贫困的边缘。那些贫困家庭的夫妻,看着外地孩子被政府捧在手心而自己的孩子凄惨地躲在人后,是怎样一种凄凉?

选项

答案本题的论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材料第一段说“外乡人,他们冲着上海教育资源,匆匆忙忙而来,根本没有考虑好今后生活的方向”。这样的人有多少?有代表性吗?如果只是少数,那就难以推出作者担心的“这……将是未来上海地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2、材料第二段提到“更有部分原本就为分享教育资源而来的流动人口,因为衣食无着落,而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切绝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人有多少?不让他们享受教育资源他们就不会来上海了么?如果他们的下一代在上海也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埋下了更多隐患?从这个角度上讲,似乎应该得出“要鼓励他们的子女人学,给予其更好的教育"这样的观点更为合理。 3、材料认为是政府补贴导致了上海的教育资源被外地人挤占,进而导致各种隐患,这样的观点难以必然成立。就算是“安全隐患”,那么如果政府取消补贴,他们仍然选择来沪受教育呢?这种隐患是否会进一步放大?换句话说,政府补贴即便增加了上海教育资源的吸引力,但并不一定是导致未来隐患的原因。 4、外来人员造成社会治安问题,这种现象不一定是由于外来人员要来沪接受教育造成的。如果有更多社会因素存在,那么上海采取一定的补贴倾斜,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防范措施吗? 5、材料只看到了外来人员挤占教育资源的坏处,却忽视了外来受教育者为上海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拉动内需、创造教育领域的就业岗位等。没有全面分析利弊孰大,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弊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化解,而利却不一定可以替代,那么这样做出的结论可能是有欠偏颇的。 6、“假如你去美国参加一周的工作,然后提出要共享他们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人家答应吗?”这是一个不当比较。且不论美国院校是否拒绝接收外来受教育者,外地人到上海受教育也属于在自己国土上正常流动,不能与到美国求学同日而语。此处作者从试图论证“政府教育补贴不应该倾斜”转移到了“不应该让父母不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在上海受教育”,论证方向发生了偏移;在论证方式上,语言试图诉诸情感。 7、如果教育资源在市场上可以购买而获得,那么只要遵循公平买卖的方式,购买者仍然可以享有相应权利,因此,材料所宣称的“如果你在上海的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工资报酬,那么,按照契约精神,你没有理由分享其他的权利”就未必成立。否则按照同样的逻辑,是否也应该禁止外地人分享其他公共服务呢?例如地铁、道路等。此处论证,强渊了外来工作者已经享受了工资待遇,而忽视了他们作为国家公民也有权利享受公共服务。 8、“上海的名牌大学,不是为上海人开的,而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这难以论证教育补贴应该平等。甚至可以反过来说,为了吸引这些“才华横溢的孩子”,资源向他们倾斜一些,期待培养出更多建设上海的新上海人,使上海形成人才高地,这样对上海不是更好吗? 9、如果上海的大学中本地生源占了大多数,如果大学录取政策向本地生源倾斜,那么是否应该得出相反的教育不公平的结论呢?更何况,大学只是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仅以大学为例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是一种以偏概全。 10、材料开头试图证明,外来受教育者及其父母可能会是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后面又试图说明上海的教育资源“是为所有才华横溢的孩子准备的"。试问,上海的教育资源到底吸引了哪一类人?这样两个极端的情形有代表性吗?在受教育者踏入社会之前,恐怕很难判断他们到底会成才还是作乱,所以这难以作为评价标准,一刀切的做法恐怕未必可行。 11、受教育未必是零和博弈,教育资源的匮乏不一定是由外来者造成的,完全有可能是政府投入还不够造成的。材料列举的情况是否也发生在外地人的家里?这些情况又有多大代表性?归根到底,这样的论证难以说明政府的倾斜性补贴造成了上海本地家庭的贫困,对观点的支持是不足的。 12、“外乡的孩子在这里享受着每学年(期)4500元的补贴”不一定是“本地的孩子被挤压到了贫困的边缘”的原因。补贴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但家庭收入少并不一定是由于外来者造成的。是否拒绝外地人入学,这种情况就能避免?就算能避免,是否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定、不和谐?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8v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