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admin2019-07-09  8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文介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另一首词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本单元其他词作为《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教学本单元时,不要只局限于对某一篇作品、某一个作家的讲解、分析,而要把他们放在宋词的发展史中观照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设计一则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这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以前学过的《前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选项

答案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实施步骤: ①随机提问学生背诵《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苏轼。 ②教师PPT出示【研讨与练习】,请同学分组讨论比较分析这三篇作品。 ③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如《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④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进行口头阐述。 ⑤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 ⑥教师适时点拨评价,提炼升华。 明确:这三篇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也都阐发了他旷达的人生感悟。三篇作品“小异也大同”。《前赤壁赋》恬淡闲适,深沉蕴藉;《念奴娇·赤壁怀古》昂扬上进,气势雄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冲淡从容,超凡脱俗。 ⑦教师点拨诗词鉴赏方法:知人论世,要懂得把他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⑧课后搜集与苏轼相关的资料,结合“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说说自己的理解,落实成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A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