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月”意象的诗句,能够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dmin2022-03-22  9

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月”意象的诗句,能够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选项 A、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答案C

解析 A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理解为: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此词作于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这几句没有人生哲理的体现。
    B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理解为: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表现了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几句词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寂寞、凄凉的氛围,没有体现人生哲理。
    C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以理解为: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作者知道这个客观事实,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体现了作者的达观,同时寄托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很有哲理意味。
    D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理解为: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离情别绪。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但没有体现人生哲理。故本题选C。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Y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