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并列举三个违背有效市场假说的异常现象?

admin2015-07-14  17

问题 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并列举三个违背有效市场假说的异常现象?

选项

答案(1)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效率市场假说认为,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的信息,资本市场相对于这个信息是及时有效的,任何人根据这个信息集进行交易都无法获得经济利润。 根据对信息集大小的分类,效率市场假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3种: ①弱式有效。指当前证券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获得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过去的价格、成交量、未平仓合约等。因为当前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过去的交易信息,所以弱式效率市场意味着根据历史交易资料进行交易是无法获取经济利润的。这实际上等同宣判技术分析无法击败市场。 ②半强式有效。指所有的公开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证券价格中。这些公开信息包括证券价格、成交量、会计资料、竞争公司的经营情况、整个国民经济资料以及与公司价值有关的所有公开信息等。半强式效率市场意味着根据所有公开信息进行的分析,包括技术分析和基础分析都无法击败市场,即取得经济利润。因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证券分析师在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价值被低估和高估的证券,他们一旦发现机会,就会立即进行买卖,从而使证券价格迅速回到合理水平。 ③强式有效。指所有信息都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公开信息,还包括各种私人信息,即内幕消息。强式效率市场意味着所有分析都无法击败市场。因为只要有人得知了内幕消息,他就会立即行动,从而使证券价格迅速达到该内幕消息所反映的合理水平。这样,其他再获得该内幕消息的人就无法从中获利。 (2)违背有效市场假说的现象。①股权溢价之谜。股票的收益一般会超过无风险债券的收益,这一超过的部分叫作股权溢价。传统的观点认为,股票的风险一般要高于无风险债券,因此股票的收益高于无风险债券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一般“溢价”达到多少才是合理的呢?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认为股权溢价的大小受到系统性风险的限制。Mehra and Prescott 1985年研究了1926年以来股票收益和政府债券收益之间的差别发现,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股权溢价大约为1.4%,而实际上美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高出债券市场大约7%,Mehra and Prescott将这一现象称为“股权溢价之谜”,认为这在标准的现代证券投资理论中无法得到解释。 ②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Kinney 1976年发现了股票市场上著名的“一月效应”,他通过实证检验发现1904~1974年问,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在1月份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11个月份的收益率,这一现象也被Gultekin于1983年所证实。还有的学者发现了所谓的“周末效应”,比如Elroy(1988)发现了证券市场中一周内,各个交易日股票收益率的差异,并发现了在美国的股票市场中,周一的平均收益率为负,而周五为正,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显著的统计特征,这在许多股票市场上也得到了证实。 ③市盈率效应。Basu(1977)通过对1400家公司的股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低市盈率股票的收益率比高市盈率证券的收益率高出许多,也就是说证券的价格并没有对市盈率作出正确的定价,投资者可以根据市盈率的不同获得超额收益。法玛(1992)对1963~1990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市价与账面价值的比率进行比较发现,账面市值比最高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账面市值比最低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还要高,这个差异比两个组合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能得到的结果还要大。French(1992)研究了1963~1990年间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洲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NASDAQ的股票,他将所有股票的市净率从高到低分为10组,结果发现市净率较低的股票的市场表现好于市净率较高的股票,这一研究就是著名的“价值效应”。 ④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和过度波动。希勒(Shiller,1981)通过比较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本价值曲线表明,该指数的基本价值曲线应该呈一个平稳的变动趋势,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则经常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这表明市场中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Thaler(198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中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即大多数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出现表现出过度反应,他将股票集合分为“表现好”和“表现差”两个相等的子集合来比较它们在3年中的表现,发现“表现差”的组合比“表现好”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还要高,这一现象表明股票市场中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 ⑤规模效应。传统的理论认为,在股票市场上,股票的市值有大有小,这一市值水平与公司资产或资本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一般来说,市值越小的股票,资产或资本规模越小,该上市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就越小,竞争力也就越弱。因此我们按这种理论可以认为:小市值的股票与大市值的股票相比,前者的投资回报应低于后者,但从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小盘股往往比大盘股有更高的投资回报,这种“异常”的现象被称为“规模效应”,也叫作“小公司效应”。比如:Banz(1981)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许多小公司的证券能够获得长期的超额利润率,无论从总收益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角度来看,这些公司的收益率都与公司的市值大小呈负相关。Siegel(1988)发现1926~1996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值最大股票的年综合收益率为9.8%,而市值最小的股票的年综合收益率为14%。Fama and French(1992)对1963~1990年间,每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交易的股票按照市值进行分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市值最小的10%的股票的收益率比市值最大的10%的股票每月都高出大约0.8%。 也有学者对“规模效应”出现的时间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发现,这种效应主要出现每年的1月份,因此他们将此现象称为“小公司1月效应”。Keim(1983)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按照市值的规模分为10组,发现在1月份,市值规模最小的公司比规模最大的公司的收益率高出14%,而这一较高的收益率主要集中在12月底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和1月份前几个交易日。Siegel(1988)也认为小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月份。同时,Reinganum(1983)、Blume and Stambaugh(1983)等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⑥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做羊群行为,即是指在股票市场中,由于受到其他投资者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该投资者也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一般而言,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不一定是羊群行为,关键是投资者的这种投资策略是否受到了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比如股票市场中的“跟庄”和“跟风”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基金经理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的行为也是一种羊群效应。 ⑦股票价格泡沫现象。股票价格泡沫现象是股票市场中的一个古老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至今为止还困扰着许多经济学家。1936年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狂热泡沫式最早的资产价格泡沫现象,1719~1720年发生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股票价格泡沫、1720年英国发生的南海股票泡沫、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爆发之前的股票价格泡沫、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科技网络股票泡沫以及21世纪以来发生在美国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以致最后爆发的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这些资产价格泡沫现象表明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中的证券资产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co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