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和死亡。《后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

admin2015-02-23  43

问题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和死亡。《后汉书.礼仪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我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冬至大如年”。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冬至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选项

答案(1)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一组节令的统称,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按时间顺序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祭祀:指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俗称拜神,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传统礼俗仪式。由于环境和民族的不同,祭祀文化也各具风格,祭祀的对象、祭品的种类、祭品的处理方法、祭祀的场所和祭祀的禁忌也各不相同。 (3)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是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在周朝之前,君子为贵族的统称;后来于春秋封建社会变成士大夫的统称,也就是为官之人称君子,平民称小人。儒家认为君子应不单指贵族或士大夫,而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义规范的人”,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 (4)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一般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5)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是中国古代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从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u5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