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生长在大豆或其他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产生固态氮,这是如小麦等其他非豆类庄稼生长不可缺少的植物营养之一,通常它们必须从人造氮肥中得到供给。所以,如果生物技术能成功地使小麦的根部也成为根瘤菌的寄生地,就会减少对人造肥料的需求。上述论证做了以下哪项假设?
生长在大豆或其他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产生固态氮,这是如小麦等其他非豆类庄稼生长不可缺少的植物营养之一,通常它们必须从人造氮肥中得到供给。所以,如果生物技术能成功地使小麦的根部也成为根瘤菌的寄生地,就会减少对人造肥料的需求。上述论证做了以下哪项假设?
admin
2017-11-13
50
问题
生长在大豆或其他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产生固态氮,这是如小麦等其他非豆类庄稼生长不可缺少的植物营养之一,通常它们必须从人造氮肥中得到供给。所以,如果生物技术能成功地使小麦的根部也成为根瘤菌的寄生地,就会减少对人造肥料的需求。上述论证做了以下哪项假设?
选项
A、这种生物技术使小麦根部所产生的根瘤菌必须与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属于相同的种类。
B、对小麦生长的土壤来说,固态氮是目前必须靠人工肥料来提供的唯一养料。
C、小麦和其他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寄生地没有天然形成的。
D、豆类植物是目前唯一能自己生产其所需要的固态氮的农作物。
E、生存在小麦根部的根瘤菌将会产生固态氮。
答案
E
解析
题干断定,由于豆类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产生固态氮而不需要人造氮肥,就推出结论“如果使小麦的根部也成为根瘤菌的寄生地,就会减少对人造肥料的需求”,这意味着,小麦根部寄生的根瘤菌必须能够产生固态氮,否则题干论证不能成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4il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在图6—2的表格中,每行为等差数列,每列为等比数列,x+y+z=().
一个班组里有5名男工和4名女工,若要安排3名男工和2名女工担任不同的工作,则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如图16—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BD⊥CD,若AD=6,,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一艘轮船发生漏水事故.当漏进水600桶时,两部抽水机开始排水,甲机每分钟能排水20桶,乙机每分钟能排水16桶,经50分钟刚好将水全部排完.每分钟漏进的水有().
已知x1,x2是方程zx2+(k+1)x+(k2+2k-2)=0的两个实根,则x12+x22;的最大值是().
某剧院正在上演一部新歌剧,前座票价为50元,中座票价为35元,后座票价为20元,如果购到任何一种票是等可能的,现任意购买到2张票,则其值不超过70元的概率为().
[2006年GRK真题]食用某些食物可降低体内自由基,达到排毒、清洁血液的作用。研究者将大鼠设定为实验动物,分为两组,A组每天喂养含菌类、海带、韭菜和绿豆的混合食物,B组喂养一般饲料。研究观察到,A组大鼠的体内自由基比B组显著降低。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类
[2001年GRK年]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如果地球的未勘探地区中单位面积的平均石油储藏量能和已勘探地区一样的话,那么,目前关于地下未开采的能源含量的正确估计因此要乘上一万倍,由此可得出结论,全球的石油需求,至少可以在未来5个世纪中得到满足,即使此种需求每年呈
[2002年MPA真题]足协官员:“与广大球迷一样,我们也迫切希望惩办那些收受贿赂的黑哨。但打击黑哨要靠真凭实据,不能靠猜测,否则很可能出现冤假错案。所以,有的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仅根据某些现象猜测某些裁判是黑哨还是很不应该的。”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会有力
在半径为1的圆中挖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为
随机试题
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某儿童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接种局部出现轻度红肿、硬结,下列处理措施中正确的是
从X线到影像按潜影→可见光→数字影像这一程序转换的是
在分子结构中含有17β羟基的药物是
正位胸片上,心脏最大径是指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可概括为()。
固定资产使用率的缺点是()。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及实现多元化经营,甲公司从20l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和资本运作。(1)甲公司有关股权投资资料如下:甲公司于2015年1月1日以900万元银行存款取得乙公司20%的普通股股份,对乙公司有重大影响。甲公
承租人就某套机器设备与出租人签订了一项为期5年的租赁,构成融资租赁。合同规定,每年末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20000元,租赁期开始日,出租资产公允价值为75816元。在第2年年初,承租人和出租人同意对原租赁进行修改,缩短租赁期限到第三年年末,每年支付租
(81)Thetwentiethcentury,perhapsmorethananyother,markedaperiodwherearchitectsexperimentedwithformandtooktheiri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