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部分内容。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部分内容。
admin
2021-07-22
71
问题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部分内容。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则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虽然人口迁移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有时却产生显著的影响。
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例如,人们离开自己原来的住所,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定居。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及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也相当复杂。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但由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不协调的人地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迁移。
要求:
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选项
答案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每年我国春运的纪实录像。让学生们观察,并询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这种现象是人口移动,其产生的原因是外出务工、过年回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解释。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顺势引出教学内容,达到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学生判断课本的活动1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包括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分布图、我国的农民工流动示意图。让学生区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国内与国际迁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了解国内与国际人口迁移的区别,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类型,进而引出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资料,总结出有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因素。 教师展示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与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讨论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影响因素,一组讨论中国的人口迁移案例影响因素。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发言,阐述两个国家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最后学生与老师一起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用引导性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从而 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小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来。体现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小结与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 作业:课下搜集本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相关资料,分析影响本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养成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课下搜集资料,提高学生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联系本地区情况,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SD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和物质性质的关系,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玻璃罩罩住两支蜡烛,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材料2: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有关“化学肥料”的教学设计片段。
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H-H436kJ/mol;F—F153kJ/mol;H-F565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稀土”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已建立出口管制措施。都是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例俯拾皆是,如何使素材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愿望的生成,并能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深刻体验化学的价值”这一目标,是教师在选取素材和使用
某教师在进行“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示范课时,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1)问题:作为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常识,大务数人都知道纯碱具有碱性。同学们,请思考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用实验加以验证?(2)讨论猜想:Na2CO3水溶液显碱性可能有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燃烧的条件”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建议为:“燃烧条件的试验探究;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的认识。”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燃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材料二:某版本教材
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关于116293Lv的叙述错误的是()。
某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工厂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设计了“在某市郊建立化工厂的利弊”的议题,并让学生分别以化工厂法定代表人、当地居民、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环保志愿者等身份,就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教学活动属于()。
随机试题
PassageFourWhatisthemainimplicationoftheresearchatDukeUniversity?
A.末梢型B.神经根型C.内囊型D.脑干型E.皮质型
病毒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在体内传播
甲企业拥有某产品的专利技术使用权,该专利技术产品单位市场售价为1000元/台,比普通同类产品单位售价高出100元/台。预计甲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10000台,每台可以获得增量利润80元。预计甲企业利用该专利技术使用权持续获取增量利润的时间是10年,折现率10
中国公民张某2009年12月5日取得2009年11月份工资2000元,2009年全年一次性不含税奖金收入25000元,张某就此两项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元。
职责分工控制是指对于企业内部______,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人同时兼任。
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日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
人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通常仅注意问题的设计,而往往忽略语言设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语境、语言的歧义等)。最新研究结果确认:这些语言设计方面的问题对调查的结果可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假设被调查者都能如实回答问卷。则以下哪项结论可能从上述断定中推出?
以下关于“查询”的描述正确的是()。
Soviet’sNewWorkingWeekHistorianinvestigateshowStalinchangedthecalendartokeeptheSovietpeoplecontinuallyatwork.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