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新教师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环节1】视频展示: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 【环节2】提出问题: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是如何得来?②二氧化碳有哪些来源?二氧化碳又是怎样被消耗掉的?③空气中

admin2019-12-09  34

问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新教师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环节1】视频展示: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
【环节2】提出问题: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场景是如何得来?②二氧化碳有哪些来源?二氧化碳又是怎样被消耗掉的?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何?你知道“温室效应”吗?④雪碧中冒出的气体究竟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⑤二氧化碳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
【环节8】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
【环节9】图片展示:在我国北方,冬天有人进入储藏白菜的地窖中时,可能会因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有生命危险。
【环节10】提出问题:……
问题:
分析该案例中【环节2】所提出问题的优点和不足。

选项

答案优点: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首先,舞台“云雾缭绕”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从常识中知道其主要成分是干冰;其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在九年级上册“空气”这一节已经学习过。 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雪碧中的气体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问题具体明确。该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达简明准确。 ④提问善于诱导启发。该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云雾缭绕”到二氧化碳的来源、消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逐渐过渡,具有引导性,启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 ①问题数量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每个问题没有明确解决。 ②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问题过于频繁和集中,应该按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比如在枯燥处提问。在前后知识衔接处提问。 ③问题层次性不清晰。例如该教师在提出温室效应时,转而提出雪碧中冒出的气体,应该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影响和温室效应放在一起提问。整体将提出的问题分类,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二氧化碳的应用等。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cP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