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歌曲《长江之歌》的分析,设计高一年级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歌唱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

admin2015-08-10  22

问题 请根据歌曲《长江之歌》的分析,设计高一年级歌唱课模块教学目标与简单教学环节。
    要求:
    (1)教学目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歌唱环节:关注音乐本体,注重参与体验,注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选项

答案 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气势宏大、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别为“隋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将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3.掌握《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并体会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音乐作品发展中的两大基本法则(重复与对比),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 教学难点:如何在分组条件下师生一起逐步总结出音乐作品的结构图式和旋律特点。 教具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PPT),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学生集体朗读歌词,然后由老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二)新课教学 首先,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唱A部分,另外一组唱B部分,然后合起来唱Aˊ。 其次,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从调式调性,乐曲曲式结构、歌曲旋律特点以及词曲作者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及作答,并分别从书面上试写歌曲的图式。然后由老师综合点出。 (三)巩固提高 1.了解重复和对比是音乐作品发展的两大基本法则。此点应贯穿始终。B段与A段在节奏、旋律、句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唱词时,结合歌曲分析让学生感受重复深化主题的功用和对比手法产生的新颖感。 2.教师提出分析题:《长江之歌》重复之处如此之多,为什么又这样美?假如设计B段也一直重复好不好? (学生课堂讨论) 注意事项: ①A段与Aˊ段的第二句略有不同,应加以区别,防止混淆。 ②曲中长音有二拍、三拍、四拍,要求划拍视唱,严格唱准各音符时值。 ③根据结构分段练习。 ④介绍词曲作者,王世光(曲)胡宏伟(词)及简单介绍创作花絮。 (四)小结 因此,我们总结出的规律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B段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后作业: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WHv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