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据新华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据新华
admin
2010-11-17
34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据新华社电,河北省科学院近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此,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人才浪费。
1.正教授看大门太“奢侈”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的刘教授,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正教授级外语译审。在河北省多届经贸洽谈会上给省领导担任俄语和波兰语翻译,是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之一。他还兼任河北省翻译系列高级评委会主任、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等职。 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任经理,后因公司倒闭,1996年申请回院里继续搞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没能如愿。已56岁的他成了看大门的门卫,直到1997年3月恢复翻译工作。
本人自述:怎么也想不到我堂堂一个正教授会落到如此地步,怀疑是因为搞公司失败了领导对我有成见。看大门的活倒是不累,关键是思想上接受不了。1997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大会上,我作为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宣布:“我正在河北省科学院看大门!”当时的院长脸上实在挂不住了,才给我安排到图书馆工作,我又继续从事我热爱的翻译工作了。
院方说法(河北省科学院副院长):这是改革当中的阵痛。院里1992年搞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而刘志明偏偏在此后到下属公司搞经营,后来经营不成功便想回来搞科研业务。虽然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够得上人才,但不能把他塞进去,把别人给挤出来。让他看大门已经是照顾他了,起码有工资嘛。
记者点评:人事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多到连个工作岗位的“坑”都没有的地步。
2.有人偷了我的“奶酪”
王某,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后进修图书情报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副研究员。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工作。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到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年提前病退。
本人自述:我并不是能力差,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传达室根本不缺人,我在那里只是“挂”着,每天接受来往同事的“瞻仰”,精神压抑得简直快崩溃了。
院方说法(人事教育处处长):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不行的。再者,王某是自愿选择搞经营的,放弃了原来的岗位,如果当初在原岗位竞争上岗,肯定不会失去工作。
记者点评: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尤为重要。而谁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3.我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
张某,199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河北科学院能源所工程师,在职研究生。在乡下做了4年与科研无关的扶贫工作。2002年,先在办公室当内勤,收房费、水电费,后因专业不对口开始在能源所传达室发报纸。
本人自述:其实我现在做的活有小学文凭就够了,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我们所里的科研人员中,我绝对不是最差的,目前我复习考博士,想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院方说法(人事处副处长):科学院改制后,人员数量大量压缩,出现像张某这样的在职研究生没活干的情况就不足为奇。
记者点评:张某去发报纸并不是单位人才多得用不过来,而是单位没有能力再给其提供岗位,这时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紧迫。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选项
答案
用人制度的“奢侈”与浪费 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在体制改革、调整职工岗位时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对此,院方领导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而当事人却直喊冤,认为是院方对他们不公正,是用人上的“人治”因素在作怪,是人才浪费。 把改革后出现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客观的结局,说成是改革的阵痛,以此来消减人们心存的不满意,这是一些人喜欢用的招数。因为,让教授看门,让研究生发报纸,肯定是无法让人们理解的,于是冠以改革的名义,人们接受起来自然就容易些。至于是不是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这些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种借“阵痛”来敷衍公众,本身就是对阵痛的曲解。因为阵痛中蕴藏着对新生命的期待。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了,一些地方科研体制改革还处于这样的阶段,显然是科研体制未能跟上国家整体发展的步伐。这些地方的科研体制改革搞到今天,还在改革初期竞争上岗之类的试验阶段中兜圈子,还在以浪费人才资源作为代价,笔者看不出有什么希望,几乎可以说是人才要“胎死腹中”。 有些人可能要说,教授看大门又何妨?再说,刘志明教授是自愿到下属单位搞经营的,如果当时经营成功了,他恐怕不会再回到单位搞科研业务,既然他对自己的前程做了重新定位和选择,他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不能在经营失败之后才想到重新回单位。因为单位没有义务为他奉上“双保险”。毕竟该科学院1992年搞了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教授可以随意去留,这就会影响到人事改革公平公正的实施,影响到规章制度的执行,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公正。 此话有一定的道理,问题在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初级阶段”的社会来说,让教授去看大门、在职研究生去发报纸,是不是有些过于“奢侈”? 无论人事制度怎么改革,其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改革与尊重人才并不矛盾。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人才也远没有奢侈到看大门、发报纸的地步。科研体制改革如果不能保护人才,为人才成长创造好环境,或者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而让高级知识分子离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去干粗活、简单的活,这样的改革就是荒唐的。 其次,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在用人上显得尤为重要。而谁来监督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科学、合理,则是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48e777K
0
浙江
申论
地方公务员
相关试题推荐
领导叫小王打印一份同事制作的文件并叫他签名。领导过目后发现该文件有文字表述错误及数据不实,然后,当面严厉批评小王,如果你是小王。你该怎么做?
对于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70%以上职位需要工作经验,对此你有何评价?
领导接到上级交代的一项任务,涉及全单位的一个活动策划方案,你是单位策划能力最强的,但是由于你手头工作较多,领导正犹豫是否把这项工作交给你。如果你得知这一情况后,你会怎么做?
你是酒店洗衣房的工作人员,有顾客的衣服如果按照顾客要求的洗衣方式会损坏衣物,但是顾客出去旅游了。联系不到,明天又是领取日期,你怎么办?
单位刚刚招来一个新人,做事情眼高手低,工作起来也不够踏实,领导委托你指导和帮助他,但是他却有抵触情绪,对此你怎么办?
城中村改造,一些村干部和少数人勾结,阻挠了改造工作。你作为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派你去处理,请你把现场考官当成村领导,现场演示一下。
资料大意:工市整顿文山会海现场,取得了一定成效,节省了会议费用、节省了公务员时间等,但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个关于煤气价格的新闻发布会仅进行160秒,媒体还没来得及采访就结束了。网友戏称“史上最短发布会”,招来媒体质疑。精简会议的标准是什么?讨论达
如果你是一名新入职人员,同事认为你资历浅,不重视你并与你产生矛盾,你怎么解决?
当前高校的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对此你怎么看?
有一纳税人资料不全前来办理业务,小张受理后告诉此纳税人有四处不对,不能受理此业务,该纳税人因此情绪激动,与小张发生争吵,引起围观。假如你是小张,你该如何处理?
随机试题
下列关于最优期望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为了证实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完整,执行的下列审计程序中有效的是()
反常积分等于()
临床疑似舌癌,在MRI检查技术中不正确的是
该患者的症状属于此病人目前处理哪项较合适
急性风湿热诊断标准中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可享受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消防水箱采用其他材料时,消防水箱宜设置支墩,支墩的高度不宜小于()。
北京巨象工程公司为提高竞争优势,从日本订购进口成套装卸设备。该设备投入使用后,接连发生非正常技术性故障,经合法检验机构检验,确认为该设备中部分关键件品质不良。境内外交易双方协商决定,对该套改作削价30%的处理,并由境外供货商免费补偿进口部分关键件。
在公平交易中确定会计要素金额时,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称为()。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