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的部分内容如下

admin2015-04-20  26

问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分子与原子”内容标准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分子与原子”的部分内容如下:
【实验3—1】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表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生活实验中的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求:
材料二“品红扩散实验”,在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选项

答案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过渡到对分子概念的描述,学生就更能理解和接受。这突出了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突出实验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ZW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