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职业资格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admin
2022-02-15
64
问题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收录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录的《乐府诗集》中
C、魏学洢的《核舟记》、林嗣环的《口技》均选自宋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答案
C
解析
A项,诗句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落日虽好却已接近黄昏暗指人生已近迟暮,感叹韶华易逝,表达感伤意绪。B项,诗句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表现了苍茫之景和孤寂之情。C项,诗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写山中晚照,飞鸟归还之景,表达了闲适、悠然之感。D项,词句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传达了词人的怅惘之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qk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教师资格分类
0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设计任务:请阅读下面学生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30分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案。该方案没有固定格式,但须包含下列要点: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skeyanddifficultpointsmajorste
请简述写作教学活动中连贯性训练的形式及意义。
词汇的呈现内容有哪些?简述词汇意义的常见呈现方式,并举一例说明。
简述skimming的基本含义并举一例说明其用途(10分)。写出训练该项技能时可采取的三个步骤,并用英语写出两句相关的教师指令语(10分)。
案例:某教师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教学时,给学生出了如下一道练习题:已知a,b是方程x2+(k—1)x+k+1=0的两个根且a,b是某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其斜边长等于1,求k的值。某学生的解答过程如下:解:∵a,b是方程x2+(k一1
案例:某教师在进行幂函数教学时,给学生出了如下一道练习题:已知(a+1)-2<(1-2a)-2,求a的取值范围。某学生的解答过程如下:问题:(1)指出该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2)给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ans.Freudental)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客观世界的对象及其关系中抽象并形成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以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构造的数学模型等,就是一种数
案例:下面是高中“集合”一章“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部分教材内容: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即这条线段的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傅雷家书两则》原文1954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
随机试题
黄苔的形成机制多为
简述教育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模糊度的概念多用于对某些图像质量下降因素的评价,以及X线图像工程设计方面。照片影像的模糊度涉及许多因素。在影像总模糊的因素中,最大模糊是
建筑施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整顿,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不具备《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焊缝系数为1或设计(标准)要求对焊缝内部进行100%无损探伤检验的,焊缝外观质量()级合格;设计(标准)要求对焊缝内部进行局部无损探伤检验的,焊缝外观质量()级合格。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13),关于洁净厂房室内消火栓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我国现行进口商品的税率结构主要体现为产品的加工程度越深,关税税率越高。()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4名外出务工人员谈论新年后的去向问题。甲:“如果我去省城打工,那么丁就不去了。”乙:“我或丁至少有一个人不去省城打工。”丙:“乙和丁都去省城打工。”丁:“甲去省城打工。”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与实际情况不符。据此,可推断以下成立的是:
Whatistheprobabl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speakers?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