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

admin2020-02-11  28

问题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研讨与练习
  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三、以下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单元介绍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沁园春·雪》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诵读体验,融入情境 1.学生诵读上阕,教师置疑;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教师进行明确。 问题1:同学们请看一看、说一说上阕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学生以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出“北国风光”。(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上阕风光的特点——雪,将“风光”换为“雪景”) 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问题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明确:“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读诗词时要注意找出领字。(上阕领字“望”易找,但课堂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词中领字这一层面,而应适当传授相关知识,只需点到即止,不做深究) 问题3:“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是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描写的? 明确: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作者是抓住长城、大河、群山、高原这些事物来描写的。 2.学生展开想象,融入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词作上阕内容,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呈现,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练习表达,然后再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描述。 (以上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感悟词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二、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下阕,教师设疑,学生思考并感知词作内容。 问题1:词人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并想想这句话在词作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得整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问题2:作者在评论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体会一下这个字的意味。 明确:作者在评论帝王时用的领字是“惜”字。这一领字一直管到“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 针对问题2,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来全面地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这一方面尚可,但在“文学才华”方面(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问题3:下阕中,有没有作者直接抒发自己观点的句子? 明确: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过于片面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的热情) 三、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词作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词人借词作所表达的情感。 问题:前面我们说过,整首词作中,上阕写雪景,下阕抒豪情,词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呢?词人又于整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词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上阕通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大河”等意象的使用,营造了一番阔大气象,初步展现了词人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与广阔的胸怀;下阕借用古代英雄帝王“竞折腰”,以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词人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展现了词人的博大胸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w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