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阅读九年级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16题。 一、深入研读 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admin2018-03-28  42

问题 案例:
    阅读九年级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16题。
    一、深入研读
    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板书设计

问题:
(1)评析“深入研读”内容安排的作用。
(2)评价《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板书设计。

选项

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论述问题——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教师在“深入研读”环节如此安排这三个问题,既符合本文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文本重点,掌握文本的结构顺序,明确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分析同类文本的方法,提升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2)①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揭示文章思路。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干案例中的板书设计就重点突出了这三个板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②板书设计直观,条理清晰,有概括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中的板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观发现课文所示问题所在,快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J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