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

admin2021-06-01  19

问题 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大家去过清华大学吗?有没有见过朱自清所描写的荷塘呢?
    (学生有的说没有去过,有的说去过)
    师: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呢?
    生:美!
    师:那一个小小的荷塘真的能美到让作者发出令世人称颂的感慨吗?
    生1:我觉得不能,我见过的荷塘中,无论是阳光朗照下的碧波荡漾,还是夜色朦胧中的隐约之美,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没有美到作者写的那个境地。
    师:其他人有同样的感受吗?
    生2:如果是单纯欣赏美景的话,夜晚的荷塘,黑乎乎的,再怎么从多个角度欣赏,也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美丽,作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很多看似普通的景色都被“美化”了。
    师:“美化”,这一词语用得倒是挺妙,那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文章第5段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叶子”“花”“雾”等这些事物都是最平常不过的景物,却在作者笔下如此生动,给人一种夜晚的静谧之感,令人心情平和舒畅,又如青雾、牛乳、轻纱一样柔软。
    师:哪位同学能把他刚才所说的文段读得更如梦境一般?
    (学生踊跃举手朗读)
    师:作者描写得很美,我们这位同学读得也很“美”。“美化”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从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中,大家体会到的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怎样的?
    生3:柔和、恬淡、平静,看到这番美景时淡淡的喜悦之情。
    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为什么要想象这样一种美好的“月色”?
    生4:是为了增加美感而想象的,这是一种散文描写事物的艺术手法。
    生5:现实世界的无奈呗,作者在文章第1段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现实无奈,只能从这些景物中寻找暂时的安慰和寄托。
    师:你们两位说得都有一定道理,这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寓情于景,但情感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与无奈。大家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证实老师的说法对不对。
    (PPT展示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社会动荡黑暗,朱自清不满于现状,但是却没有勇气像鲁迅那样极力呐喊和斗争,所以内心极端苦闷,只能写出这篇文章,在荷塘月夜下寻找安宁,幻想超脱现实。)
    师:大家能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语句吗?
    生6: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一段,就是他通过对采莲的描绘,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幻想自己能够超脱现实。
    师:你概括得很好,看来你已经基本理解文章了。文章所有的写景、叙述其实都和作者自己的心情有关,这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妙处。
    问题:
请指出教师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选项

答案优点:教学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功能。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出话题后,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自由地表达观点,并充分运用教学机智,提炼学生回答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达成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生2回答“很多看似普通的景色都被‘美化’了”后,抓住关键词“美化”,评价“这一词语用得倒是挺妙,那你能举个例子吗?”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体现了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又顺势引出中心话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推进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景物的“美”和作者通过“美化”事物所传达出的感情。 缺点:教学评价缺乏细致的描述性反馈,对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未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和建议。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过于重视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侧重于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评价和即时反馈。例如:教师在生3回答完对作者主观感受的理解后,略过了对该生的评价,而是通过引入王国维的话语,直接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教学内容切换到“为什么‘美化”’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没有留给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空间。又如:教师在展示完《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PPT后,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幻想超脱现实的语句,在生6回答完毕后,只简单评价“你概括得很好”,并没有针对学生关于“采莲”一事的回答做出具体的砰价,也没有具体阐释、分析“采莲”这一语段的含义及写作意图,而是强硬地回归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话题,教学评价缺乏有效性,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r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